,他正在回想那颗破烂的布红星——他从江西戴着它经过了长征;当它脱线后变得无法辨认时,他又用自己可爱的手指重新缝好……”
八九月间,八路军进入前线驻防,并很快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那是中日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取得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海伦决定去山西前线当一名战地记者,但这需要征得毛泽东的同意。
后来担任过新中国轻工部副部长的余建亭,当时正在抗大二期14队学习,也是延安的临时翻译。老人至今记得,当他作为翻译陪着海伦走进毛主席的窑洞时,主席正在吃饭,桌上除了笔墨纸砚外摆着两个小盘子,一个是炒鸡蛋,一个是炒蔬菜,数量都不多。在那次会见中,毛主席特意亲笔为海伦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嘱咐邓小平好好照顾斯诺夫人。
9月7日黎明,海伦从延安启程奔赴前线。那是一段精疲力尽却又精神愉快的旅行,一行人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进了12天,时而步行,时而骑马。警卫员只吃小米饭,但每天晚上都为海伦做蛋羹和瓜菜汤。所有的食物都是花钱买的。海伦注意到,战士们即便只用几分钟老乡的炉灶,也要向老乡付钱。“他们在离开时总是把住处打扫得同来时一样干净——甚至更干净。不管他们因为小米不够吃而多么饥饿,也没有人想去抢劫路旁的果园或菜园。”对于这支军队为什么能有战斗力,海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遗憾的是,当海伦他们最终赶到了云阳的八路军司令部时,最后一支部队已于几个小时前开拔了。只差几个小时,海伦没能赶上去前线的队伍,也没能见到邓小平。
海伦只好打消了去前线当战地记者的念头,决定回西安。
回程路上,她最担心那些胶卷和采访笔记的安全,于是亲手缝了一条布袋,把笔记本的硬壳都拆掉,和胶卷一起塞进袋子里,每当有危险,就把袋子围在腰间,罩在上衣里面。
而毛主席亲笔为她所写、却未能送达邓小平的那封介绍信,她一直精心保存着。直到1979年中美邦交恢复,邓小平首次访美,1月30日,华盛顿市在五月花大酒店举行盛大欢迎酒会,包括卡特总统在内的许多美国政要、国会议员、社会各界名流都应邀出席。在那次酒会上,特意穿了一件紫红色唐装的海伦来到邓小平跟前,掏出当年毛主席写的亲笔介绍信交给他,同时说了一句半开玩笑、却包含几许沧桑感慨的话:“邓小平同志,您还真难见着啊!”
此时,距离毛主席为她写这封信已经42年。写信的人已然不在,而传信的人和收信的人,都已是年逾古稀。——当然,这是后话。
1937年那个秋天,结束了红区之行的海伦在西安登上开往北平的列车。火车即将开动,一路护送她从延安到西安的小警卫员站在车厢口最下一级台阶上,使劲低着头,沉默不语,不让人看见他的眼泪从黝黑的面颊上滚落下来。
此情此景让海伦也十分动情。多年后回忆起当日场景,她写道:“这是一个中国人在流眼泪,好像送别他最亲近的亲戚。这是中美友谊的根基。”
在那一刻,海伦立下心愿:决不做任何损害中美人民之间友谊的事。
“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
1939年,海伦撰写的《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出版。在此之前,书稿就已被译成中文秘密流传开来。只是,这时斯诺的名字已被各种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为了书籍能顺利出版,海伦只好取了一个笔名:尼姆·威尔斯。
1940年底,埃德加和海伦离开了中国。临走时,海伦不顾埃德加的反对,硬是收拾了40多箱行李,其中大部分是文稿和资料,她知道这些东西是多么来之不易、多么珍贵……
他们回到了美国。在康涅狄格州的麦迪逊镇,埃德加·斯诺用《西行漫记》所得稿费买下了一座建于1752年殖民地时代的古老农舍,那是一座幽静而孤寂的老房子,斑驳的外墙上爬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