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蟠桃母亲
蟠桃母亲
蟠桃之乡
蟠桃花儿艳
蟠桃花儿分外香
硕果累累
蟠桃母亲像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文化广场上,于2015年10月落成,这是反映军垦战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的又一座丰碑。在新疆兵团驻地众多的雕塑中,这座雕塑可能属于最年轻的一座。
这尊雕塑由一位年轻母亲和三个孩子组成。年轻母亲左手掌撑着框底,右手抓着框边,将盛满蟠桃沉甸甸的框子举在左肩上方。在她的膝下围着三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齐心协力保护好一大筐丰收的果实。年轻母亲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左侧的大男孩双膝跪着,左手拿一枚大蟠桃,右臂护着蟠桃框子;右侧的小男孩做半蹲姿势,右手拿着蟠桃,左臂护着框子;小女孩伸开双臂抱着框子。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她向人们展示了在天山脚下一四三团这块沃土上,纳天地之精华,勤劳的人们种植蟠桃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这里出产的蟠桃,个大、外观艳丽、肉质细腻、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被誉为人间仙果。
2001年10月,一四三团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了“古丽巴克”和“沙阿娜”商标,自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蟠桃之乡”的一四三团蟠桃种植户,可以在出售自己的产品时,拥有自己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的包装箱了,包装箱上印有产地产品简介和“古丽巴克”、“沙阿娜”商标。从2006年起,这个团每年举行一届蟠桃文化节。同时,还根据民间传说,挖掘蟠桃的文化内涵,开展“一四三团蟠桃文化采风”、“一四三团笔会”活动。一四三团又与新疆新丝路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集采摘、观光为一体的蟠桃旅游园区并成功对外开放。一四三团桃园旅游区由万亩蟠桃园和有着“鸳鸯湖”美誉的卡子弯水库组成,占地面积约4.63平方公里。蟠桃园景区则以“南极仙翁”、“王震将军树”为中心,春天桃花盛开,夏季荷花怒放,秋天蟠桃飘香。卡子湾水库则由湖心岛、千米浮桥、水面休闲屋、西部风情园、南国风情园、天然芦苇丛和野生红柳林组成。景区还建有百亩荷花池、观鱼溪、射箭场、鸵鸟场、山鸡场等。2005年11月,桃花旅游区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2006年2月,桃花桃花旅游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9年,旅游区又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2011年,旅游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这尊雕塑的主题在于,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征途上,兵团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兵团要当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汇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壮大实力,深化“兵地融合”发展,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履行好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能。一四三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十二、《一方沃土》铭
一方沃土雕塑
一方沃土铭
一方沃土
【原文】《一方沃土》落成了,一四三团文化广场又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方沃土》没有展示如画的田野、醉人的金秋,她塑造的是开拓这方沃土的战士。她是一首无言的赞歌,是军垦战士心中的丰碑!
一九五0年三月,冰雪未消春寒料稍,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二千0九十九名官兵,奉命移师沙湾县乌兰乌苏踏勘垦荒,短短十年,就在亘古荒原上建立起一座现代化国营农场。一九五八年朱德副主席来农场视察,把她誉为“花园农场”。一九六0年农垦部王震部长说,“二十三团已经是全国国营农场的一面红旗”。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屯垦始于西汉,绵延两千多年,其成就哪朝哪代都不能与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相比。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干旱未减,风沙犹烈,我们的前辈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创造了堪称典范的世界奇迹,伟烈丰功,前无古人!花园人建造《一方沃土》,旨在彰往昭来,铭记历史。
一四三团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叹息!我们既把成功看成像黄金一样宝贵,也把挫折看成像钻石一样凝重。在我们走过的路上,汗水是金,泪水也是金,欣慰是金,遗憾也是金!
新世纪伊始,党中央吹响了开发大西北的进军号角,“两个”百年梦想,更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往事如观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者如仰高山,磅礴巍峨,波澜壮阔。一四三团辉煌的过去,已成为历史;灿烂的未来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振兴”,更不是什么“坚守”,我们面临的任务更艰巨更伟大。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面对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只有战而胜之。任何退缩与懈怠、观望与保守、都有悖时代要求,为后人所耻。唯努力攀登,尽其所能付出一切,方能高奏屯垦戍边的凯歌,创造更加绚烂的明天!
第八师一四三团 二0一五年十月
【热爱祖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3团团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花园镇,辖华侨农场、紫泥泉镇和石南农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原国民党整编78师拥护新疆警备司令部“九二五”通电起义,在绥来县(今玛纳斯县)光荣起义。经过整编,22兵团9军26师77团成立,全团共有官兵2022人。1950年1月初,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6师55名政工干部和7名战士,奉命抵达77团负责对该团开展政治领导和政治教育。77团自1950年3月开始承担屯垦戍边使命,肩负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任务。紫泥泉种羊场是在新疆军区合作总社绥来分社南山代销点的基础上,于1952年组建南山畜牧场(排级)。1953年,南山畜牧场划归22兵团。陶峙岳司令员从发展屯垦事业的远大构想出发,将牛圈子种马场、大牛牧场先后并入南山畜牧场。当时的目标是“重点育种,突出养羊”,场名定为紫泥泉种羊场(连级)。1955年,紫泥泉种羊场晋升为营级单位。1957年,23团8连划入紫泥泉种羊场后,该场升格为团级单位。1960年4月,工一师四团在沙湾县乌兰乌苏乡下三宫阿苇滩成立农牧场,为营级建制。1996年3月,兵团工一师把农牧场建筑材料厂更名为“石南农场”,以农为主,工业次之。2003年2月,工一师将石南农场更名为202团。2004年3月,202团划归第八师。2004年9月,202团并入第八师143团。
【无私奉献】 1950年3月中旬,七十七团(现143团)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的号召,按照上级命令,各连派出先遣人员进入生产地,做生活生产准备工作。冰雪未化,春寒料峭,先遣人员清理积雪、打井、打苇子、伐树,利用原来当地老乡弃置的破墙断垣,搭窝棚,挖地窝子,仅十多天就盖简陋房舍(含地窝子)373间,解决了大部队的住房和吃水问题。3月下旬,七十七团越过玛纳斯河西迁,2099名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烧荒,填沟壑,刨掉杂草,开垦荒地。官兵们风餐露宿,有时面粉供应不上,就吃囫囵麦子,煮玉米粒。当时,七十七团有一首歌谣:“铺天盖地建大营,苇湖无边人难行。定叫苇湖长庄稼,定叫棉海一片银。”官兵们就是这样白手起家。1953年实现粮食自给;1958至1966年,是团场大发展时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团场由30个连队发展到6个分场,49个连队,均完成农田规划。1959年,紫泥泉种羊场制订“以牧为主,以绵羊育种为纲,农牧结合,粮草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场生产格局形成后,进入开拓发展时期。农业连队增至7个,牧业连队增至3个,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养殖业等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曾先后涌现出刘勤兰、戴桂英、孙建英、王忠汉、杨保明、玛丽娅等闻名兵团的劳动模范,他们大多数光荣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1955年9月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朱德、周恩来、陈毅、贺龙、李先念、华国峰、邓颖超、倪志福、乔石、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王震、张万年、姜春云、曾庆红、吴邦国等前来视察;国际友人胡志明、诺罗敦西哈努克等前来观光。然而,1966年至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给团场带来沉重的灾难,大批干部被打倒,部分群众受牵连,错案宗宗,假案成堆。那时百姓哀声不绝,团场林带被砍,庄稼减产,经济倒退,治安混乱。
【艰苦创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143团迎来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职工致富的新曙光。1983年,143团开始兴办家庭农场。粮食、棉花、甜菜、肉、蛋、奶喜获丰收,涌现出6户万元户。1983年3月6日首届职代会召开以后,各生产连队按生产责任制承包土地,签订生产合同。1995年,职工年均收入6409元。1978年后,紫泥泉种羊场逐步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承包体制不断完善,工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绵羊育种硕果累累,1985年,改良细毛羊经国家鉴定,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农业开始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作物布局,上升为场内支柱产业;牧业则着手调整畜群结构,突出养羊重点;建筑业走向市场并成为高效企业;皮革加工厂被列为重点生产厂家。1985年1月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同意将143团改为华侨农场,原隶属关系不变,由兵团和自治区侨办双重领导,以兵团为主,自治区侨办侧重侨务工作方面的领导。改制后的华侨农场,按国家对华侨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资金、设备、技术、人才,把华侨农场办成充满活力的华侨农工商联合企业。同年3月底,团场召开华侨农场冠名大会,自治区侨办、侨联,兵团司令部等单位发来贺信,赠送锦旗,热烈祝贺华侨农场成立。兵团副司令员林涌一、自治区侨办秘书处处长徐正国、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部主任阮家奎、农八师政委任友志和副师长周忠玉等到会祝贺。
【开拓进取】 进入21世纪,团党委开始打造“四大民心”工程。团场八届一次职代会把危旧住房改造列为民心工程,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危旧住房改造。至2006年,全团共改造危旧住房3650户,建房面积3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4324.56万元。2004年,团场投资128.77万元完成公路建设10.22公里。到2005年底,全团建造公路116公里,在道路沿线建17个招呼站,3个简易站,使团场公路建设及客运工作走在兵团前列。2001年至今,团场进一步放宽政策,给每户职工划分0.1公顷宅基地,鼓励职工在宅基地里种植蔬菜、果树,养猪、羊、牛等。2005年,全团自营经济总产值1.9亿元,户均收入3874元,人均收入1249元。团党委制定扶贫帮困政策,实施“共产党员扶贫帮困一助一”工程。2001年,全团700多个贫困户,有500多户脱贫,达到团场中等职工年收入水平。2002年至今,团场为“低保户”(享受生活最低保障金)发放帮扶资金达几百万元。团场与66个基层单位签订低保责任书。2005年,团场拿出8.5万元资金救助危重病人。2005年春节,为全团特困户职工一次性补助现金86400元。2006年春节,团场又为危重病人、特困户、低保户补助现金92600元。2015年,全团全社会完成生产总值18亿元,较2014年增长百分之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39:28。人均生产总值达5.7万元。2015年,团场共投资2.98亿元,完成了“十大民生”工程。通过团党委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不懈努力,团场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未来任重而道远。今日的农场,经过改革开放,阡陌纵横,田畴万倾,春风摆绿柳,白杨含秀气,整齐的条田,平坦的通连公路,如网的水渠,碧绿的庄稼,滴灌如网,机器采棉,葡萄串串。桃源湖水映蓝天,遍地桃花分外灿。紫泥泉细毛羊世界著名,石南花果山游人济济。大连携手援建,建设美好家园,花园镇楼房座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新时期职工生活的真实反映。壮观的团场大门,六层办公楼,广场宽阔,喷泉吐翠,绿树掩映,花团锦簇,是时代的边塞画卷,是赛外江南的秀丽景观。
十三、《一四三团赋》
143团团部大楼
143团团部大门
老人跳维族舞蹈
文化下乡
一四三团,隶属八师。地处天山北麓,大漠南缘,玛河西岸,金沟河畔。扼北疆之要冲,挟盛世之博宏。昔日不毛之僻壤,今朝富庶之花园。看沧海桑田之巨变,何其感慨;念屯垦戍边之牺牲,不禁潸然!
迎赤县曙光,迪化通电,塞外官兵回归人民怀抱;谨领袖嘱托,铸剑为犁,十万袍泽再赴亘古荒原。将军踏勘,挥师西迁,星垂平野,露宿风餐。军垦战士,居地穴挽铧犁创伟业,筚路蓝缕;七十七团,平水患治盐碱拓大荒,举步维艰。四海儿女白手起家,亦工亦农生产自给;几代子孙赤心可鉴,是兵是民守土镇边。露白月明,乡音难改;长风玉关,守志如磐。凭忠勇,何必他乡故乡;有信念,无论天山泰山。
建制屡更,使命不移,寒来暑往,年复一年。青春洒沃野,平畴竞风流。终赢得杨柳依依,菽麦翩翩,瓜果飘香,仓实塘满。元帅莅临,花园农场闻名遐迩;总理视察,戈壁明珠蜚声中外。王震将军几度驻足,各国政要纷至沓来。阡陌交通,孕育芬芳桃李;良田美池,抑或塞外江南?
改革开放,国运济焉;除旧布新,人心向焉。三团合一,民族融融,山河广纳,风物焕然。花果山硕果累累,紫泥泉牧场茵茵。云披霞帔,桃花之绽放也;彩榭仙阁,艺术之村落也。银海扬帆,机采之棉田也;洪流滚涌,牛羊之暮归也。斯地之因人杰而灵,斯政之由人和而通。院士占鳌头,书生志如鸿。干群励精图治,蝉联诸多殊荣。今日之花园,百业俱兴;现代之气象,规模领先。镇区南横北纵,商贾云集;要隘车水马龙,丝路通衢。楼群鳞次栉比,街道花团锦簇。工厂企业井然有序,商家店铺琳琅满目。或流通之利,或汇达之便,或都市之繁华,或牧歌之悠扬。至若旭日升,工地忙,高楼起,空港腾;又到夕阳下,歌舞罢,霓虹烁,夜市喧。触景生怀,或吟或叹,难觅当年之旧迹,何妨嘘唏之万千!
想西域之开疆裂土,风云际会:张骞不渝,苏武节衰,左宗棠驾柩万里,林则徐木舆三年。丹墨汗青,排沙简金,难比肩军垦伟业,波澜壮阔,荫泽无边。英雄多磨难,少年看白头;志士先天下,谁当写春秋!
巍巍天山,松苍柏翠,昂昂巨塑,众仰群瞻。先贤创基业,后隽继宏篇。苟利国家,堪为中坚,不负期盼,青胜于蓝。美哉,花园新镇,朝气蓬勃;壮哉,一四三团,雄踞边关!祝军垦伟业,隆昌永盛,愿兵团精神,薪火相传!
乙末年仲秋,中共一四三团委员会
斗转星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四三团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一四三团全面贯彻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宗教和谐,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倡导民族和谐发展、文化共同繁荣、民俗相互尊重。多民族聚居的状况,使兵团具备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吸纳融合新疆民族文化,在边疆地区促进一体多元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在兵团,文化的相互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推进了新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了边疆地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当前,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新疆正处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支持兵团发展壮大是中央政府的一贯方针,发挥好兵团的维稳戍边特殊作用是国家的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四三团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兵团要当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汇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壮大实力,深化“兵地融合”发展,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履行好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能。
有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有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有兵团60年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完全有理由相信,兵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十四、中国蟠桃之乡
蟠桃花儿开
蟠桃熟了
蟠桃节开幕式
天山脚下桃花开 八方游客好运来
这幅对联出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3团蟠桃生产基地大门上。这里是中国的蟠桃之乡,蟠桃运销海内外。说起蟠桃,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西王母是中国西方昆仑山居住的仙女,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瑶池的西王母圣诞。“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久为民间传唱,为人们品桃倍添韵味。民间,人们用桃来祈福,把寿团称为寿桃。寿宴中总少不了它。在传统的年画中,寿桃更是表现内容,如桃合灵芝称仙寿、合蝙蝠称为福寿,多见于《蟠桃献寿图》,寄寓延年益寿。桃子,总与仙、寿连在一起,缘于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传说凡间享用过“仙果”蟠桃的,一位是周穆王,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
周穆王路过昆仑山,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后来,周穆王再次途经昆仑山,四处寻找瑶池蟠桃园,却怎么也找不见,只好恋恋不舍离去。
据《汉武帝内传》记载。元封六年四月,西王母曾与汉武帝相会,送给汉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便想在皇宫花园栽种。西王母告知:“中夏地薄,蟠桃种之不生。”此后,汉武帝贪恋蟠桃美味,曾三次派大臣东方朔长途跋涉,西上昆仑,偷来蟠桃。汉武帝还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传到明代。据明代《宛委余编》记载:“ 元洪武时,元代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十四字。”
传说毕竟是传说,蟠桃之所以能够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3团的特色产业,是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的历史写照。1955年1月20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召开党委会议,总结五年来生产建设情况,确定兵团五年建设计划。会议认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五年来的成绩是:水利方面,完成的各项水利工程可灌溉土地200万亩以上;农业方面,播种面积累计达到516.5万亩,粮食累计总产量3.1亿公斤;畜牧方面,各种牲畜年末存栏约达到53万头;工副业方面,有各类加工厂87家;工程建筑方面,完成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交通运输方面,现有汽车1234辆,拖拉机391台,康拜因80台及一部分畜力车等。五年来,还培养干部和生产技术人员5800人。会议确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加速国营农场建设,大量生产棉花、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作物,为兰新铁路通车后新疆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准备条件。同时支援本地各族农民发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促进新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3团军垦战士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促进新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开始大量种植蟠桃。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蟠桃进行规模种植。蟠桃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蟠桃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每年外销港、澳及海外达百吨以上,受到人们的青睐。 蟠桃是较珍贵水果之一,是桃子的一种,形状扁圆,顶部凹陷形成一个小窝,其果皮呈深黄色,顶部有一片红晕,味甜汁多,不愧为"仙桃"之称。 蟠桃是一种枝桠蟠曲的异种桃树,所产果实蟠桃有"仙果"、"寿桃"之美称。果实的样子却是扁的,果皮呈深黄色,果肉为黄色,不但好看,而且好吃。如今,蟠桃种植总面积1.2万亩,结果面积近7000亩,年总产9000多吨,产值近6000万元,给果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蟠桃产业已成为该团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2000年10月,被中国农业特产专业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蟠桃之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40多个国家的朋友曾到那里参观过蟠桃园、品尝蟠桃。
十五、卡子湾水库荷花别样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同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水利建设由小规模的、零星的、单一的渠道建设,发展到有计划的、较大规模的、流域性的建设和治理。兵团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的方针和任务是:大力兴修水利,积极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建设新农场,并在水利工程、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以达到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农业生产大规模的发展。为了保证水利建设任务的完成,兵团先后成立了测量队、钻探队、勘测设计大队等机构,成立了乌鲁木齐河水利工程处和玛纳斯河水利工程处,各师也相应成立了勘测设计队和水利工程专业施工队伍。卡子湾水库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3团,于1957年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峻工库容为250立方米。1962年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库容增至450万立方米。
建设卡子湾水库时的艰难情景,有首诗这样写道:“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面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当初,官兵们在这里垦荒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平地。按规划好的地形,哪里高就挖哪里,然后用土簸箕挑着土垫到低处;哪里有梭梭柴、芦苇,就放火烧哪里。总之一句话,要把高低不平的戈壁滩,变成平平整整的良田。一块块条田被开垦出来,紧接着就是兴修水利。新疆是“雪山融化灌农场”,没水灌溉就没有庄稼;荒滩多是盐碱地,还要挖排碱渠……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开垦土地的灌溉用水,从1957年到1960年,兵团各团场都利用农闲的冬天大兴水利。新疆的冬天,滴水成冰。在这些工地上,官兵们用自己坚韧的意志经受了艰苦环境的洗礼。
卡子湾水库前期的水文勘探资料表明,大量的天山雪水流到这个山口后,顺着冲击扇的沙砾渗漏到地下。拦洪坝的地基要在山口下挖一个深20米,长500米的深坑。
垦荒队员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到两公里外拉石头。那个时候没有机器,全部靠人拉爬犁运石头。每个人一天定额要拉5方石头。现在143团的卡子湾水库硬是人工垒砌起来的。工地现场只有一座名叫李疯子店的土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的门窗早已没有了。芦草盖的屋顶上露着洞,可以见天。夜里睡觉都穿棉衣,戴皮帽。早晨起床时,每个人的被子上、头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白霜。天刚亮,大家就被钟声唤醒。冒着刺骨的寒风上山拉石头。当时的风太大了,人只好退着前行,躲避刀子一样的寒风。即使再累也不敢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身上的汗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尽管每天要干12个小时,垦荒队员仍毫无怨言地拼命工作。到1961年1月23日,大坝的水泥沙石工程终于完成了。
现在的卡子湾水库已经成了石河子的一个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东接石南公路,北临乌奎高速公路、北疆铁路、乌伊公路,距143团(花园镇)两公里。旅游区由千亩蟠桃园及卡子湾水库组成,面积4.6平方公里。蟠桃园景区以“南极仙翁”景点为中心。千亩蟠桃园、春天桃花盛开、姹紫嫣红、观者如潮;六月荷花仙子、亭亭玉立、青翠欲滴;八月蟠桃飘香、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冬季银装素裹、纵情冰雪、神归自然。桃园书画展览馆、置文人墨客、骚人诗赋于其中,让人们在赏花、品桃、游览的同时, 流连忘返。卡子湾水库景区有湖心岛、水上休闲屋和西部风情园组成。从石南公路旁的东大门进入,首先至湖心岛,岛上儿童游乐园、水榭,商铺及游船码头。到码头乘船,可荡舟水库,在水上休闲屋享受亦真亦幻的水上风情。西部风情园在水库南岸,千米浮桥将其与湖心岛相连。园内有南国风情园、荷花池、观鱼溪、钓鱼池、动物园、游泳馆、演艺场、停车场、蒙古包群及风味小吃铺等景点。景点之间或回廊勾连,或曲径贯通,榆树掩映,柳丝拂岸,小桥流水,芳草萋萋,鸟语花香,信步其间,领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趣。取道荷花池北小径,进入天然红柳林、芦苇荡,则野趣昂然,怡然自乐,是情侣相依相偎,海誓山盟的绝佳去处,也是您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到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让您阅尽人间春色,给您留下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