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威信(俗称为扎西)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以“扎西会议”、“扎西整编”、“扎西扩红”、“红色川滇黔边”而举世闻名;县域内老区文化资源独特,“含金量”较高,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作用较大。经济决定地位,文化决定未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资源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城市之魂”,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命脉,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将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助推经济发展,提振精神面貌,促进社会和谐大事来抓;因此,早在二0一三年八月初,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就提出“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云南旅游新跨越”战略决策,建设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是向全省发出的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用历史文化催生出云南旅游新高地的深沉呼唤;是向全省发出的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继续做精做大做强云南旅游业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动员号令。“以文塑人,以文兴业,以文立城”,全面推进云南历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此前提下,云南省深入挖掘老区历史文化资源,奋力打开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宝库的厚重大门,既能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消费,又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分享经济”;不仅能促进云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适应“新常态”下创新区域发展新路径,而且也能促进云南革命老区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好“老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特色优势牌,统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力度,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建立起特色产业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产业富县”的目标。为此,需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扎西(威信县的俗称)是“云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第一批风景名胜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巨大,类型齐全,丰度颇高,为“全国罕见、云南独有”;但是对老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严重的滞后,至今处于“脚踏大资源,手捧金饭碗,头戴贫困帽”的尴尬境地。所以,在“十三五”期间,要站在加快推进威信革命老区县的扶贫开发的高度,重新认识对云南“观斗山历史文化特色亮点景区”项目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观斗山位于昭通市威信县高田乡新华村川、滇两省交界处,背靠四川,面向云南,东临川南门户叙永县高峰乡清水河,南接镇龙山,西瞰罗汉山,北眺昆仑山、小西天,方圆面积20多平方公里。距离即将开工建设的“隆黄铁路马家火车站”6公里,距离县城扎西39公里。
高田乡既是1935年2月4日至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集结扎西(威信县的俗称)期间,红三军团部及4师和6师由川南泸州市叙永县黄泥咀进入滇东北扎西集结时的一条行军路线,留下了高田乡鱼井上坪红三军团长征驻地遗址、下坪红三军团部长征驻地遗址、红三军团6师师长曹德钦同志病逝墓地;又是中共川南(后改称为“川滇黔边区”)特委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川南(后改称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敌后条件十分艰难的严峻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爱党信党,无所畏惧,不怕牺牲,深入敌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成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建立了红色政权,孤军奋战,配合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新苏区”,留下了高田乡新华村上路塝“中共高田区革命委员会驻地遗址”、“铧咀乡革命委员会遗址”、“中共川南特委会议遗址”、“凤阳村邓家坪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驻地遗址”、“新华村半坡李家沟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攻打恶霸、乡自卫队长张华清家遗址”、“新华村红岭岩中共高田区委赤卫大队大队长阮光明(江西省人)和中共高田区委书记张志高(川南人)英勇牺牲遗址”、“新华村黄连坝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战斗遗址”、“高田钨城河殷禄才(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支队长)拖枪闹革命遗址”,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观斗山阻击“神兵神汉”战斗等革命遗迹遗址,红色文化丰厚。
观斗山庙宇始建于清代,累历兴衰,数次被焚,民国二十三年毗邻各县贤达名流遮民志士,捐资重建,历经十三载,修复了九座殿堂,即由高到低依次建成“九殿仙境”,庙宇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25平方米,上下长约次500米,因坡就势,背崖临山,鳞次井然,中轴线东连主峰,面向小西天、昆仑山,山庙一体,殿堂集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深邃幽寂,体现了道教的炫妙与清虎。在解放前与四川峨眉山齐名,故有“四川有一座峨眉山,云南有一座观斗山”的民谚。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尤其是受到“文革十年浩劫”的影响,致使观斗山庙宇因无人照料而逐步衰败;七十年代中期,寺庙建筑又被全部拆除,寺庙内的木制雕塑像也惨遭厄运,周边殿堂、神像又遭拆毁,惟存下来的“九殿仙境”有础基、石雕像63尊、碑刻12块、井口石柱8根、柱础40个、石兽24个、浮雕300多组,全部都坍塌和淹没于荒山草丛中。现存石雕石刻为我国罕见,是云南省独有的宝贵艺术珍品,其雕刻艺术深受中原传统宗教文化艺术的影响,把佛、儒、道三教融合为一,观斗山石雕群以道教为主,兼有佛教和儒教造像,各殿的雕佛、菩萨、金仙、儒士弟子……等雕刻形象,反映了佛、儒、道三教寺庙世容和我国文化艺术水平,这些雕刻用工精细,刀法娴熟,形象逼真,颇见匠心独特,规模大,数量多,保存现状较好。所以说,观斗山石雕群是我国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它反映了中国近期雕塑的传统技艺特点,是近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实例;观斗山石雕艺术群历史遗迹丰富和弥补了中国近代的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社会价值。
观斗山石雕群,于1985年被威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核心保护区面积27公顷;2011年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观斗山石雕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早在1989年威信县人民政府就发文募捐修复观斗山庙宇,经过20多年的民间筹资几百万元,现已基本按原貌恢复重建瑶池殿、弥勒殿、玉皇殿三殿;但因受人才匮乏、资金紧缺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除了瑶池殿外,弥勒殿和玉皇殿两殿都已成为危房,随时随地都有倒塌的危险;且还有六个殿尚末恢复,致使大量的石刻石雕历史文化遗迹仍然散落于露天荒野之中,饱经风霜,日晒雨淋;虽然部分石雕石刻历史文化遗迹经过抢救保护性处理,但已经又出现了严重地风化;现已痛失了纳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机遇;所以说,云南省威信革命老区县的观斗山历史文化遗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十分艰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观斗山是集“山水、生态、文物、古迹、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胜地,且与毗邻的“红色扎西”的两大支撑性景区之一的“赤色乌蒙”(即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根据地中心区域即新田至郭家、顺河村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活动体验区景点)和天星国家森林公园(包括旧城古镇“鱼米之乡”、龙马村至回龙、马鞍村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活动体验区及特色产业发展如东魁杨梅、金秋梨等特色水果基地和甜苦竹基地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旧城河(即南广河上游)自然风光相连,距离川南“蜀南竹海”、“石海洞乡”两处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仅为40公里和60公里,相互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彼此辉映,将成为川滇黔三省接合部新兴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亮点”。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没有自己的传统,也就没有中国的特色。在我国宗教信仰中,唯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在我国民间根深蒂固,将民族精神凝聚不散,道教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瞻仰宗教文化的过程,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颇有裨益。教兴则民兴,国兴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职责。
观斗山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含金量”较高,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潜力大,打造出“云南观斗山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亮点景区”的商机无限,将产生出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发出云南全域旅游的新产品,促进催生出云南旅游的新高地,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所以说,加快启动规划实施“云南观斗山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亮点景区”工程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十分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