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一方沃土》导游词(组图)
2016-08-11 14:30:04
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 袁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部队进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大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大门

    兵团军垦文化是兵团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文化类型,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了很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发展。《一方沃土》向你展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全体官兵在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的这块大地上,以屯垦戍边为己任,汇聚所有的热情、智慧和力量,以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履行着中央对兵团提出的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三大作用”的职责使命,创造人间奇迹历史画卷。

    一、屯垦戍边

    1949年7月初,西北战场已接近胜利的尾声。第一野战军全部主力集结在解放不久的西安城外,准备进行歼灭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残部的新战役。第一兵团野战军分兵一部分留在陕、甘、宁、青;一部分打到新疆去;另一部分将在贺龙同志的率领下进取西南,首先打四川。几天后,西北野战军在华北两个兵团的配合下,胜利进行了歼灭胡宗南残军的扶眉战役。接着,其他兄弟兵团去打兰州。一兵团由王震同志率领第一、第二两军,取天水,渡洮河,下西宁,一举荡平了马匪盘据了半个多世纪的青海老巢。部队在西宁歇兵数日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第一军留驻青海,王震司令员亲自率领第二军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进抵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玉门、安西一线,等待与兰州西进的第六军汇合。这时重新调整的第一兵团,将由王震同志率领,向新疆挺进。

    在第一兵团到达河西走廊的当天,听说新疆的国民党军队(3个军)在陶峙岳将军的率领下,于9月25日通电脱离国民党,投向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新礓的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鲍尔汉,也于9月26日发出了同祥的通电。10月初,彭老总和王震司令员在酒泉,第一次接见了从新疆赶来的陶峙岳将军。双方商定,在我大军进入新疆后,起义部队将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并确定保留他们的全部军事行政干部,建立我党从上层到基层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开展以团结、争取、教育、改造为方针的政治思想工作。

    1949年10月5日,在张掖,彭德怀同志庄严地向二军六师、六军十七师以及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发表了震人心弦的讲话。他概括论述了毛主席创造性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无不胜的军事路线,使我们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然后,他激情地说:“同志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我今年53岁了,我还要为保卫我们的祖国和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再干30年!”彭副总司令的慷慨激昂的讲话,使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兴奋不已。

    10月13日,解放军部队向新疆进军。进疆部队在一日之间穿过两三处村、镇或县城。所到之处,沿路、街旁摆着瓜果、烤饼和带咸味的奶茶,各族的男女老少,拥到部队的周围,有的人一手放到胸前,有人笑眼里闪着泪花,他们知道新疆解放了,共产党的军队正在眼前行进。他们用好奇和感激的目光看着官兵。因为语言不通,部队战士用热烈地握手礼节和简单的连呼“亚克西”(你好)、“热合买提”(谢谢)来回答他们的友情。

    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后为第八师一四三团)奉命移师沙湾县乌兰乌苏踏勘垦荒。在他们来此地前,这里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游牧区。早在清乾隆年间即有少量兵屯开垦,以后召集民众垦种,逐渐形成村落,后因战乱,群众大部分逃往它处,至解放前只有少量少数民族散居在此从事农牧业生产。新疆解放后,兵团二千0九十九名官兵在这里屯垦戍边。

王震司令员在石河子的办公室

官兵住的地窝子

用芦苇做成的草棚

    二、美丽的地窝子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颁发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全文如下: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的胜利。人民解放军除在几个战线上必须专心致志追歼残敌以竟全功外,已有大量军队进入整训,或不久即将进入整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和发展,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雄才伟略。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后为第八师一四三团)二千0九十九名官兵奉命移师沙湾县乌兰乌苏踏勘垦荒。这里过去是一片杂草丛生、豺狼成群、没有人烟的荒野。当时交通不便,部队的后勤保障跟不上,经常缺少粮食蔬菜。于是,部队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为了尽快解决部队官兵的住宿问题,为了祖国和平建设事业的发展,官兵们舍生忘死、斗志昂扬,将地窝子这种早被历史淘汰的简陋住房重新挖掘出来大量投入使用。因为,西部戈壁滩的风能将卵石蛋蛋刮得满天飞,可是再大的风,也刮不走“地窝子”。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今天,但凡参观过地窝子的人,内心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阵阵儿感慨——看起来原始又可笑的地窝子,其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兵团人太多的坚强与苦难,当然,最多的还是骄傲,在祖国西部最边远的地方,曾经以蛮荒闻名于世的新疆,因为来了一支放下武器改扛锄头,誓师“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新疆解放大军”,天还是哪个天,地还是哪个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粮食、棉花、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蕴藏了多少被视为改天换地楷模的兵团历史和文化!

拿土砍墁垦荒的勇士

垦荒场景

珍贵文物砍土墁

    三、垦荒武器——坎土镘

    1950年1月,新疆,烈日下,戈壁滩上的砂石闪耀着炫目的白光。乌压压的方阵,很多很多的士兵手握钢枪,静默肃立,等待首长的检阅。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部分官兵,他们所属的部队,刚刚经过几个月的突进,控制了新疆全境。在这片广袤的不毛之地,战士们寻找的主要目标,已经不是敌人,而是水和粮食。

    方阵前面,胡子拉碴的首长开始训话了:“同志们,我们已经解放了新疆,今后要建设新疆,没有粮食怎么办?”无人应答。“向毛主席要吗?”首长继续问。“不。”战士们齐声喊。“向人民要吗?”首长继续问。“不。”“那向谁要?”又是一片沉默。“只能向我们自己要。”训话的这个首长是王震,他统率的这支部队,其前身曾在延安南泥湾垦荒屯田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眼下,他们又要在天山脚下重操旧业了。王震下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建设战线之外!”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军令如山,十万大军解甲归田。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后为第八师一四三团)奉命移师沙湾县乌兰乌苏踏勘垦荒。今天用机械化生产,开几亩荒地也许是不费吹灰之力。可在当时,官兵们使用的都是一些园锹、坎土镘等原始的劳动工具,一天开几分地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战士们热情高,干劲大,“坎土镘开荒气死牛”绝不是什么夸大之词。当时一个连队有那么几头牛,因缺草少料,都瘦得皮包骨头。所谓二牛抬杠,就是两头牛拉一个土犁头,再配上两个人辅助,一天也不过开荒两三亩。战士们只好发挥坎土镘的威力了。

    实际上,坎土镘是新疆古老的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具,但它在生产建设兵团屯垦史上却发挥过特殊的作用。原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同志是这样评价的:“如果说中国革命战争是从小米加步抢起家,经过发展而取得胜利的话,那么新疆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则是以赤手加坎土镘,而打开局面莫定取胜基础的。”部队开荒时,曾经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一亩六,两亩六,
    坎土镘,气死牛。
    芨芨草搓绳不发愁,
    坎土镘坎掉老蒋头。

    说到砍土镘的“万能”,的确很有趣。它的样式总的来说就像汉族人用的锄头,但比锄头要宽得多。所以它的第一功能和锄头差不多,用来“砍土”、“刨地”。第二功能呢?是用来代替汉族人使用的铁锨,用来铲土、扔土,这一点恐怕没用过砍土镘的人很难想象,如果不向维吾尔人或老手学习,的确很难掌握其中的技巧,这里需要有一个“甩”的动作。如果玩得熟练,还能“连续作业”,往下是“砍土”,而往上举砍土镘的同时,又能顺便把砍下来的土抛出去。不像汉族人使用的工具,先得用锄镐之类把土挖下来,然后再换成铁锨把土扔出去。第三功能,也是代替铁锨,用来向地里撒粪肥,先用砍土镘挖满粪肥,紧跟着借着“挖”的劲儿,把砍土镘连转带甩,巧妙利用圆周运动的惯性,就能把粪肥撒出一个漂亮的扇面,说实话,比用铁锨撒肥要均匀得多。这又是一种旋转的美。第四功能,代替“刨耙”(北疆农村读作“报爬”)打田埂。

    工地就像战场一样,一班一排地“一”字形摆开,所有工具也齐上阵,小园锹、大园锹、十字镝,坎土镘还有二牛抬杠,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激发部队的阶级仇恨,激发战士的劳动热情,在劳动现场设有蒋介石的草人模型像。这时班长、排长一声令下:向人民公敌蒋介石冲锋!开战!你听吧,坎土镘噗噗的坎土声,冲锋般的响喊声,混响在尘土飞扬中真有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那种气氛。每当一天的劳动任务完成,战士们举起铁锹、坎土镘纷纷向“老蒋”的脑袋上坎去,以表达对蒋家王的覆灭及完成劳动任务的喜悦。夜幕降临的时候,官兵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高歌而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来老军垦们将一把磨损得只乘三公分铁片的坎土镘送进师陈列室展览。敬爱的朱德委员长、贺龙元帅、王震将军,还有国际友人都参观过这把坎土镘。他们皆称赞这把坎土镘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因为它是兵团战士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

军垦第一犁

人拉犁场景

人拉犁场景

    四、铸剑为犁

    1949年10月,甘肃酒泉。

    “同志们!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下一步就是进军新疆了!”王震习惯性地扬起右手,不停地在空中做着劈砍的动作,一个宏伟的蓝图在他心中渐渐成形。他来回走动着,突然猛一回头,挥了一下手:“展开地图,让大家过来瞧一下!”

    不等别人插话,他就指着天山以南的大盆地说:“与陕北的南泥湾相比怎么样?是不是牛和虱子的比例关系?不是大几十倍、几百倍,而是几千倍、几万倍呀!这地方就等着我们去开发呢,你们放开胆子干,会种什么就种什么,把这块盆地种成一个大花园!”王震自信而幽默的讲话,让他麾下的将士们听得很是过瘾。这时候,有一位营长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这是一枚甜果子,可就是皮儿太厚,而且味道是苦的。”此话一出口,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人都说,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进新疆的路都是戈壁滩,到处白骨累累,大风刮起来,能把汽车吹翻了。”……

    王震静静地听着这些议论,等他们说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挥了一下手,“同志们!我们解放大西北是为了什么,党中央号召我们进军新疆又是去干什么?是去享福?是去游山玩水?是去做国民党政府里的接收大员?不是,根本不是!”说到这里,王震的情绪愈发激动了,“新疆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去,还要我们手中的枪干什么?我们还叫什么革命者?!”“到新疆去!”“保卫新疆,建设新疆!”全场顿时沸腾起来。王震停顿了片刻,扫视着眼前的这些精兵强将,继续说:“进军新疆,大有可为!我们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事,办好事,既要保卫边防、巩固治安,又要改造好起义部队,建立新政权,尤其重要的是要率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大搞建设!”

    部队到达新疆后,1950年7月,王震偕同陶峙岳、省水利局局长王鹤亭、二十二兵团参谋长陶晋初及专家技术人员,对石河子一带戈壁荒漠做了进一步的踏勘。车子经过玛纳斯河滩时,王震望着窗外的皑皑雪峰,惊喜地对陶峙岳说:“陶司令,你看看,这天山可是一座宝库啊,山顶上的积雪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固体大水库,山下这一带土地肥沃,正是立业建家的好地方!这一次,我们要更仔细地踏勘一番,不但要把石河子建成生产指挥的中心,还要把它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陶峙岳应声答道:“这件事就请司令员交给我办吧!”王震高兴地说:“太好了,有陶将军挂帅,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亘古戈壁荒原上打响了。

    当时,新疆和平解放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问题。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国共双方部队共计17万多人,一年所需粮食10万吨。号称面积中国第一的新疆,却无力供应。当时新疆人均占有口粮不足200千克,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几。民生之凋敝,可见一斑。如果从内地调运或从苏联进口粮食,要么运费奇高,是粮价的8~10倍,要么必须动用大量的外汇。这对刚刚诞生的新政权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当时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每个月都要用飞机从北京运一趟银元购买粮食。即便如此,国家对新疆部队的供应也极为有限。1950年仅1—4月,按供给标准,欠供经费达22236万元;北疆部队13.5万人,军马2.9万匹,1950年1月,粮食、饲料处于半供应的状态。原美国驻乌鲁木齐领事馆副领事马克南在离开新疆时曾叫嚣:“共产党的军队好进不好出。我要亲自看到他们一个一个渴死、饿死、葬身于黄沙旷莽之中”。

    官兵们就是不信这个邪,昔日征战沙场的人们,带着满身的征尘,放下手中陪伴自己冲锋陷阵的武器,抡起十字镐和坎土墁,披荆斩棘,向大自然宣战。他们住的是草棚子、地窝子,吃的是水煮麦粒,盐水蘸菜。大风一来,草棚子被吹得支离破碎,战士们再次重新搭建。在河水上涨时节,运输中断,连麦子也吃不上,战士们就挖苇根填腹。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吓倒他们,反而使他们干劲十足,于是,许多像“半月不吃菜,干劲照样在。半月不吃油,干劲照样有”这样的打油诗便流传开来了。

    官兵们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大量使用十字镐和坎土墁工具外,他们请来当地木工,制作了大量的人拉犁工具。不言而喻,这种犁具本来是使役牲口的垦荒工具,然而在缺少牲口的年代,它们便成了军团战士的垦荒工具。人拉犁的劳动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在民兵队长的亲自带领下,七、八个人将一根又粗又长的皮绳栓在犁钳上,大家又将各自的绳子结在这根粗绳上,随着民兵队长一声“吆呼咳!”大家便扑下身子,抻起绳子,肩膀上立即勒出一道深深的红印子,随着双铧犁吱吱扭扭的响声,犁铧呲开了一层硬土,那样子使人想起运河中拉船的纤夫。拉犁喊的号子是借用的乡间盖房砸夯的调儿,好事者编了新词,一人起呼众人应,倒也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大家齐用力呀——”“哎吆了咳呀!”“大干深翻地呀——”“哎吆了咳呀!”“谁要是想偷懒呀——”“哎吆了咳呀!”“生孩子没屁眼呀——”“哎吆了咳呀!”……号子抑扬顿挫,似吼似歌,在人们边喊边嘻嘻哈哈地笑声中,本来弯了九十度的腰更加直不起来了。

    如今, 位于新疆石河子市中心游憩广场内的《军垦第一犁》雕塑, 只见三个裸露身体、奋力拉犁的垦荒战士好似拼命向前用力的牛,那几乎达到极限的头、胸、手、膝紧靠一起的弯曲、和背臀下肢连成一线的绷直,由黑花岗岩基座依次向上向前,造成了强劲的冲击力。他们深陷的双脚,勾起的脚趾,凸凹不平的地面和几丝芦苇,唤起人们对创业年代的回忆,讴歌人与大自然搏斗的顽强性和坚韧性,赤裸的人体突出了人的力量,以大的块面、猛烈起伏的筋肉,表现了人在特定状态下孕育的内在凝聚力。这个雕塑见证了创业初期军垦战士们以敢叫日月挽新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人拉犁开垦荒原,谱写了一曲军团战士把这个万古戈壁荒原变绿洲良田的不朽诗篇。

干打垒现场

干打垒现场

仅存下来的干打垒屋子

    五、干打垒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人的记忆中,兵团所在地(今花园镇),散落着大小几十栋干打垒造起来的屋子,在人民的脑海深处,有一个名字最难忘却:那就是“干打垒”。

    当时,部队来到这里之后,为抵御新疆西北地区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解决越冬问题,大部分部队官兵及当地居民的住房都是纯用干土打起的房子,当地人称为“干打垒”。这种房子看起来很土气,但厚墙厚顶,冬暖夏凉,而且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西北,因为干旱少雨,当地都用干打垒的土墙盖房子的四面墙,以及院墙。有的就在墙外抹一层草泥,院墙就是干打垒的土墙了。

    建造这种房子,打土墙是首要完成的工程。打土墙一般需要七八个人,所需工具一般有:两个比碗口还粗的木夹杆,一个墙头堵梯、八根一模一样的松木椽,石墩子(柱子)四五个,木榔头两三个、绳子若干条。以上就绪,然后看土是否可用,用手抓起一把土,团成蛋形,向上一抛,如果泥土落地能自然散开,就说明泥土的干湿度恰当。接下来收拾地基,测距放线,挖窝栽夹杆、栽墙头堵梯,栽好后在它们两边各夹一条椽,固定结实。下来就可以填土,填满用脚踩实,用石墩子夯实。一层完毕,再换第二层椽,直到上到第四层。等四层弄完后,再一层一层往上翻,如此反复,直到达到所需高度。一堵土墙长度约3米,高2.5米,底宽三尺,顶宽一尺三或一尺五。一班子人打墙,还是十分热闹的,边干活边谝闲传,说笑话,干累了就歇,抽根烟,喝口水,再接着干。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干打垒建造的屋子,才使屯垦戍边有了充分的保障,才使得最初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这把火越烧越旺。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军营式平房,10家人同住一排。时代在变迁,这些土墙房子也在逐渐地消逝。任岁月侵蚀,心境变迁,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变成了一种永久的回忆!‘干打垒’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干打垒’所体现的是兵团屯垦戍边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仍在鼓舞着兵团人。”

|<< << < 1 2 3 4 5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中灵山建设毛主席纪念馆(组图)
·下一篇:特稿:走进中国书法之乡,红色精神尤浓厚——记永信班学员和洛阳新安县书法协会拓文敬会长交流会(组图)
·特稿:纪念王若飞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安顺隆重举行(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梅山水库工地
·特稿:西路军幸存者之四——张毅大校
·特稿:推进老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打造出“云南观斗山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亮点景区”
·特稿:积极发展云南红色旅游,打造出“云南旅游靓丽新名片”
·特稿:大湾村打好“红色、民族、生态”三张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打赢“脱贫攻坚
·特稿:长征,我心中的丰碑
·特稿:纪念王若飞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安顺隆重举行(组图)
·特稿:梦回当年朱毛旧居情——解密朱毛长征在双石典故(图)
·特稿:内蒙电视台到黄平县拍摄红军与民族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纪念王若飞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安顺隆重举
和平与发展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现在完成时(组图)
邵书成:胡耀邦在梅山水库工地
特稿:胡耀邦在梅山水库工地
郑蕊:西路军幸存者之四——张毅大校
特稿:西路军幸存者之四——张毅大校
肖世翔、陈红兵、肖歆益:推进老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
特稿:推进老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打造出“云南
肖歆益、肖世翔、陈红兵:积极发展云南红色旅游,打
特稿:积极发展云南红色旅游,打造出“云南旅游靓丽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四野后代在建党94周年之际举办文化交流促进会筹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