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发展了多种门类的文化艺术,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苏区文化体系,创作了一批体现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仅1930年、1931年间,闽西苏区创办报刊20多种,主要有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红报》、《画报》,中共闽西特委的《闽西红旗》和少共闽西特委宣传部的《前进》半月刊等,这些报刊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苏区斗争生活为主,也开辟了文学艺术栏目,登载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戏剧、杂文、漫画等作品。在这两年间,还出版了近30种书籍,除识字课本外,还有政治、军事、文化等类书。1931年秋在汀州成立了闽西列宁书局,标志着闽西苏区的出版事业走上了计划管理的发展道路。戏剧活动有了发展,龙岩县苏成立了革命剧社,中国红军军官学校在龙岩成立了新剧团。剧目小型多样,以话剧、活报剧居多,也有舞剧、歌剧、儿童剧和山歌小曲等。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编印的《罢工》、《我们胜利了》、《打到漳州去》等3个剧本,都属于带有活报剧特征的戏剧作品,体现了苏区戏剧运动服务于斗争现实的方向。文学作品以散文、政论居多,也创作了大量民歌、山歌,并编印成集。
闽西苏区文化是对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它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内容,坚持为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建设服务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革命性、实践性、群众性等特点。在苏区文化建设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才溪乡在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创办俱乐部和新剧团等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誉为“苏区文化战线上的模范”。 闽西苏区文化对中央苏区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通过文化教育,苏区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国民党》、《红军歌》各种革命歌曲,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从而激发了苏区群众支援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积极性。如扩大红军运动中,许多青年在《送郎当红军》、《莫念家》的山歌感召下毅然参加红军,奔赴反“围剿”战场。
2、规模空前的扫盲教育和干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人才。当年许多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大多数是在苏区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俱乐部开始读书识字,懂得革命道理,走上革命道路的,也有的是在红军学校和干部培训班接受政治文化教育,并在革命斗争中增长才干,逐步锻炼成为能文能武的党、政、军领导干部。
3、闽西苏区提出的“提高群众共产主义教育”、“养成在革命环境中所需要的革命工作的干部人才”、“普遍而深入的提高群众阶级觉悟、政治水平、文化程度”、“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的发展”的文化教育方针。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了探索性的经验,也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初步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这与此前闽西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其性质、目的可谓一脉相承。
4、闽西苏区文化在中国革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工作在中央苏区属首创。如闽西列宁书局是中央苏区第一家出版发行机构;长汀红军印刷厂,是苏维埃中央印刷厂的前身;1930年闽西苏区政府提出创办革命纪念馆,1934年1月,中央革命博物馆在瑞金成立开放。闽西苏区的创建者中本有许多革命文化人,如邓子恢曾任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长,人称“山歌部长”;阮山是闽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书记,又是闽西工农银行的创办者,有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领导能力,他在革命文化方面的贡献也很突出,创作了大量革命歌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客家山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号召人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政权;黄亚光原是中共长汀县委宣传部长,后在中央政府文书处和出版处工作,设计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邮票,在《红色中华》上发表过大量绘画作品。这些闽西革命知识分子,为苏区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