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苗寨姑娘打起四面鼓,欢迎您的到来。
苗家女儿打起四面鼓,跳着摆手舞,轰鸣的鼓声在群山中回荡。
苗族山寨的院坝好闹热。
阿哥阿妹唱山歌,歌唱幸福吉祥新生活。
中红网重庆秀山2014年12月18日电(刘发生、王烈跃)在中国西部武陵山区深处的革命老区秀山土家苗寨,活跃着一位为山区民族村寨建设八方奔走、为宣传民族村落四处奔波、为民族群众问寒送暖的少数民族女干部,她用心血浇灌幸福,服务于山寨,奉献于群众,民族之花绽放在秀山土家苗寨。
她,就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苗族姑娘付梅。
她,在2014年11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推荐提名:重庆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秀山民族村:人间的梦幻天堂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在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村,每逢节庆、丰收、迎宾,苗家女儿就会打起四面鼓,跳着摆手舞,轰鸣的鼓声在群山中回荡。
秀山民族村,重庆唯一仍在使用苗族语言的自然村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苗族习俗。苗鼓、苗绣、苗语、苗话、苗族风俗习惯……这个古老的村落,处处充满着苗家风情。
在民族村里,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流经全村,村民沿河流走向分居两岸,这里有4个自然山寨:花香、三大坪、金珠、民族。生活着苗族、土家族、汉族3个民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0%。
这里的村寨没有任何谱牒可以说明祖先的历史,只是在族人口中流传着“一出江西离了家,四十八站到长沙”的口传记忆。村内苗族有石、龙等姓氏,首姓石家“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迁入重庆酉阳县麻旺乡石家庄”,可能在元代以前,苗族就开始进入这一地区。
苗寨建在一个山坳里,依山而建,一条小河在寨子前流淌,河里游着小鱼。小河上架着一座木桥,穿着苗族服饰的孩子们“噔噔噔”从桥上跑过,留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老苗寨有700多年的历史,仍然住着86户苗族人家。寨子里,到处是参天大树,大树底下有一个个石头垒起的小庙,石头已变成了青黑色。苗家老人说,这是苗家人对大树和大山的敬畏。除了平时过年过节供奉,家里杀猪,也要抬着猪头来土地庙供奉。
这里,充满了原生态、自然美。
这里,依旧是民风纯朴、鸟语花香。
今年的四月八,是苗族传统的“苗王节”。“苗王节”上,村民唱苗歌、跳苗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等绝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2万多人,古老苗寨村民各家各户摆了300多桌迎客酒,迎接游客。
秀山民族村:人间的梦幻天堂,都市人的梦里故乡。堪称土家苗寨的香格里拉。
情系民族村:爱酒苗寨谱新篇
秀山民族村,木墙木楼依溪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坡上,掩映在茂林修竹中,呈现出“久在深山人不觉,山寨都在画中居”的迷人意境。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好一幅清末明初的自然风景画卷,在这里凝固百年。
村里的仙人合竹以及上刀山、四面鼓、苗语歌等等,历史传承下来的苗族非物质文化,是重庆为数不多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和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至今仍在不断演绎百年苗家风情,悠久绵长。
记得是2009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刚调到县民宗委的付梅,就用3个多月时间,深入到民族村以及石堤古镇、洪安边城、清溪古栈道、龙凤老司城、隘口二道龙门、海洋吊脚楼群、古城老西街等民族村寨,调查研究,走访山寨群众、慰问贫困户,把目光聚焦到积贫、积困的民族村寨建设上。
她经常利用各种工作机会,为振兴民族村寨建设鼓与呼。呼吁人们:要重视民族村寨建设,要保护民族文化,要发扬光大民族精髓,要传承民族事业,使之不断兴旺发达。
苗族姑娘付梅不懈努力地追求,把振兴民族村寨建设的请示报告,呈交到县委、县政府,还送到了市委、市政府,送到了北京国家有关部门,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市、县民宗委,市、县政协、教委、财政、扶贫等部门,纷纷出台有关举措,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投入,扶持秀山民族村寨建设,古老的民族山寨风声水起。
通过4年多的努力,秀山的民族村落村寨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仅民族村的村寨建设,她就多方筹资560万元,用于民族村修山路、建学堂,修民居、建社区。
如今的民族村,不仅房美了、路宽了,人美了、家富了,而且苗寨绝技队、苗族花鼓队、芦苼表演队也动起来了。民族村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县民族村寨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苗绣民族村:一举成名天下知
“苗绣”是秀山苗家专有的刺绣技艺。
早年间,民族村的苗家女曾经人人都会“苗绣”,人们身上、头上、脸上、颈上、腰上、手上、脚上戴的,都有“苗绣”的风采。只因为这些年开放了,山寨的年轻人许多已外出打工,“苗绣”艺人日渐稀少。
“苗绣,这种苗族山寨传统技艺,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 苗族姑娘付梅说。
她大力支持民族村委主任龙忠合等人,建起了晶铢“苗绣”合作社,动员30多位苗家女,回村当起了绣娘。
杨秀燕是个苗家女,因为家里排行第五,大家都喊她杨五妹。杨秀燕打小就会苗绣,记得 15岁时,她在鞋上绣了一对凤。妈妈打趣她说:“出阁的苗家姑娘才绣凤,五妹也想嫁人啦?”杨秀燕当时羞红了脸。
1999年,杨秀燕嫁到了贵州松桃,后来去了湖南长沙。一位朋友在长沙开了家湘绣店,杨秀燕很感兴趣,她在那里和朋友一起刺绣,并将苗绣与湘绣融合创新。
去年,付梅和龙忠合一合计,杨秀燕苗绣是一把好手。于是,龙忠合的电话打到了贵州:“喂,老姐啊,村里需要你的帮助,回来教大家苗绣,好吗?”杨秀燕和丈夫商量之后,不久就带着小儿子回到了民族村。
今年5月,民族村正式成立“晶铢苗绣合作社”,采用56户村民入股的方式,每家出一人当绣娘。她鼓励村里的老人、细妹、细娃与“绣娘”们一起,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纯手工刺绣。材料村里出,作品合作社回收,村民大多数都因此多了一份收入。
民族村传统工艺苗绣,也因此被山外了解和认可,并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一般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还有的能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成了村民致富新渠道。
今年5月,民族村一幅老绣娘的苗绣《卧虎》,送到香港参展,拍出了158万元的高价。
《凤穿牡丹》是“晶铢苗绣合作社”的“镇社之宝”。是一位老阿吧(注:“吧”念三声,民族村苗家人特定称呼“老奶奶”),每天看见彩虹后拿起针绣,彩虹消失就放下绣花针,年复一年,春夏秋冬,整整花了40多年才绣成。《凤穿牡丹》绣成,让村里人底气十足,高兴自豪。老阿吧在114岁生日后不久仙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