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革命纪念馆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丰碑。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展陈,都承载着我们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光辉印记,蕴含着革命先辈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走进革命纪念馆”栏目,通过走进一座座革命纪念馆,走进一个个党史故事,重温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与信仰,感悟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基因。让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在精神的传承中涵养正气,以史为鉴,以廉为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初春时节,走进衡阳党史馆,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铜铸的《共产党宣言》翻译本雕刻。1920年2月,陈望道在家里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趣事背后,彰显出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这一故事时,曾讲过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也成为了衡阳党史馆最经典、最鲜活的“必讲故事”。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传到衡阳后,衡阳先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宣战。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蒋先云、唐鉴、黄静源等发起组建了爱国进步团体——学友互助会,之后改造为“心社”,在衡阳及湘南各县开设文化书社,售卖《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等进步书刊,使马克思主义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当地许多进步群众和热血青年矢志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交互体验馆里,一群学生正津津有味地观看《夏明翰的最后三天》沉浸式情景剧,情景剧中“夏明翰的眼镜”特别引人注目。夏明翰祖籍是衡阳县洪市礼梓山,是毛泽东、何叔衡亲自发展的共产党员,1928年3月在任湖北省委委员时,遭叛徒出卖被捕,在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夏明翰戴的这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眼镜,是他在马日事变后化装外出用的眼镜,帮助他多次躲过抓捕。这副眼镜也是其牺牲前身上最值钱的物件,彰显了他的清廉品格,承载着他对党的赤胆忠心。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永燃。2009年,夏明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
“住在信箱里的人”
在衡阳党史馆里,陈列着一个绿色邮筒,这个邮筒见证着衡阳核工业的光辉历史,铭记着衡阳272厂工人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故事。衡阳是核工业功勋城市,为“原子弹”和“氢弹”的铀提炼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中国铀城。“二五”期间,国家在衡阳布局核工业建设项目,邓小平同志亲自选址衡阳,在核工业初期的“五厂三矿”中,衡阳占据一厂(272厂)一矿(712矿),高峰时有3万余人从事核工业工作。
核工业建设在当时是一项保密工程,建设者们来272厂时,上不告父母,下不语妻儿。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儿,去干什么。他们来到衡阳后,与家人唯一的联系渠道就是这个信箱。因此,这些核工业人就被称为“住在信箱里的人”。在缺水、缺电、住草坪、睡通铺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怀着献身第一代核工业原料加工事业的豪情壮志,为建设祖国强大国防,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夜以继日地工作,无私无畏地奉献。
周裕常是核工业水冶纯化专家,1960年底从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调到衡阳272厂。启程到衡阳前,周裕常蜜月还没有度完,他对妻子说:“我要出趟远差,到了之后,我会给你写信。”到了272厂,稍稍安顿下来后,他就给妻子写信,按照纪律,不准谈工作,不准说地点,只留了信箱号码。当时,272厂建设工地上的生活用水,要靠拉水车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一天早晨,周裕常照例拎着水桶去取水点接水。在路上,他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下就愣住了,那人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新婚妻子。此时,妻子也认出了丈夫周裕常,“哐当”一声,她手中的水壶掉在地上,喊了一声“裕常”,泪水顿时夺眶而出,两人紧紧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原来,三个月前,妻子在回信中提到,组织上要她出一次差,至于到哪儿去,出差干什么事,都没说。周裕常怎么也没有想到,妻子出差也跑到衡阳来了,都住到同一个“信箱”里来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群“住在信箱里的人”舍小家为大家,坚信共产主义,矢志不渝奋斗,才筑起了“两弹一星”不朽的丰碑,铸就了新中国安全屏障的铜墙铁壁。
用生命诠释忠诚信仰
除了党史展陈外,衡阳党史馆还设有一座专门的“衡阳党风党纪展览馆”。该馆由序厅和“筚路蓝缕,因党而生”“披荆斩棘,为党而战”“乘风破浪,向党而强”“初心不改,护党而兴”“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廉润初心,衡岳风清”六个展区组成,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场景以及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全面展示衡阳纪检监察工作历程、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引导参观者涵养清风、弘扬正气。
在党风党纪展览馆里,矗立着一座“萧石月雕塑”。萧石月是衡阳常宁人,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在国家受难、人民受苦受穷的旧中国,毅然选择了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的艰难革命道路。
1922年,萧石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工人的切身利益,他和其他党员一起组织工人与资本家进行了反对无理裁减工人、要求加薪等一系列斗争,并在长沙组织许多工运活动,成为湖南工人运动的领导人。
1927年5月,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此次代表大会上,萧石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不久,“马日事变”发生,萧石月接到“将各县工农武装集中起来向长沙进攻”的命令,于5月28日率锡矿山工人纠察队到湘潭会师,途经安化蓝田,突遭国民党许克祥部伏击,献出年轻生命,时年27岁。《常宁英烈》记载:“在敌众我寡、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萧石月挥舞双枪击倒了几个妄图活捉自己的敌兵,在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掉转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有王荷波、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候补委员有杨培森、萧石月、阮啸仙。他们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与非人折磨面前,在高官厚禄的利诱与枭首断命的恐吓下,在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战斗中,无一人叛变投敌。十名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中八人牺牲,一人在党组织被破坏后失踪,只有一人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用鲜血书写英雄史诗,用生命诠释忠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干部,是铁骨铮铮的人民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