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阐释和表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光辉文献和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里所说的原著,包含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引领学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磨炼意志、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应深度挖掘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课程思政功能,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珠联璧合。
教化功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毫不掩饰自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将科学性与政治性、真理性与价值性、专业性与导向性融为一体。思想教育、价值引领、行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灵魂和方向,体现了其教育功能。比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记载了巴黎公社委员会领导巴黎工人同梯也尔临时政府进行英勇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讴歌了巴黎公社委员会为捍卫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而不惜流血牺牲的高尚品德,这些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不因时过境迁而逊色,至今仍然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具有指引学生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教化功能。
认知功能。以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总开关”“总闸门”,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非常关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能够引导学生以物质第一性的本体论、以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方法论、以实践第一的认识论来认知世界,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洞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让学生懂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利用的等深刻道理。这也与课程思政的要求高度吻合。
辨析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很多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所抛出的所谓“理论”,如果不作专业的辨析,很难认清其本来面目。比如,德国柏林大学的讲师杜林在19世纪70年代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比较“隐蔽”;俄国经济派代表人物马尔丁诺夫更是引用马克思“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的经典名言,作为自己崇拜工人阶级的自发性而轻视理论、竭力贬低理论的“尚方宝剑”。对于这些思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辨伪的标准和尺度。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怎么办》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论战性著作,分别对拉萨尔、杜林、马尔丁诺夫、马赫的反动理论进行了彻底揭露和批判,通过学习相关经典著作,也有利于学生们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
认同功能。认同是个体与他人因行为和价值观上的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发展过程,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认同既与个体的人生经历、生活积累、知识结构和理论修养直接相关,也同外界的引导和教育密不可分。课程思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客观地说,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