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李家武>>正文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守正创新”
作者:襄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 李家武
浏览次数:
2025-01-27 14:47:1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南。其精髓——“守正创新”,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战略指导,还为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确立了明确路线。

    一、“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守正创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守正”,意味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根本原则;一方面“创新”,则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下,如何通过创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国家各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一)“守正”: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守正”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守,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核心政治原则,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建设必须永远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

    2.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已具备了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守正要求我们坚守这一制度,不断在实践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守正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时俱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通过创新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与进步。

    1.技术与经济创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经济发展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创新是推动这一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政治体制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必须应对新的挑战与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社会与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

    “守正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还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实施具体的战略与改革,以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突破。

    (—)政治体制的“守正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要求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党的建设方式,确保党始终掌握国家治理的核心权力。

    2.完善法治体系。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要求强化法治在治理中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在体制创新中保障国家政治稳定,推动人民民主的广泛实现。新时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政府职能的优化与调整,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确保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经济体制的“守正创新”

    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而“守正创新”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尤为关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要求,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创新。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与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由“大”变“强”。

    3.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守正创新”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社会建设是民生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守正创新”,表现为文化自信与社会治理创新。

    1.文化自信与创新。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价值基础,同时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通过创新文化产品和传播方式,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2.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3.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要求通过创新推动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要推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守正创新”的全球视野

    “守正创新”并非局限于国内改革与发展,还在全球治理、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大国责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守正创新”具有明显的全球视野,通过在国际事务中展现中国的创新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进程。

    (—)全球治理体系“守正创新”

    全球治理体系的“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面对全球化时代中日益复杂的国际问题,中国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出了适应全球发展需求的新理念,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

    1.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多极化与民主化。在传统的国际治理体系中,西方主导的多边机制往往不够公平,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全球决策中话语权较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倡导更加民主、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架构。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的改革,旨在赋予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平等的参与机会。

    2.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治理新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球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通过这项倡议,中国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倡导互联互通、共享繁荣的理念,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种创新的全球合作模式,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3.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贡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强调创新。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创新实践,也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推动的绿色发展理念,力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各国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实现共同进步。

    (二)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守正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守正创新”,是指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并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1.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核,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创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例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不仅加强了国内的文化认同,也使全球人民通过现代传媒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

    2.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国际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中国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新闻等多种媒介,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经济合作的倡议,也包括了文化的“走出去”战略。例如,中国电影《长津湖》的国际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市场的创新传播。

    3.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全球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日益频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推动建立以和平与合作为基础的全球文化共同体。在这一理念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推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互动,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中国提出的文化多样性观念和文明对话理念,正在逐渐影响国际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三)国际责任与大国担当“守正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要求,中国要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中国不仅要守住自己的发展路径,也要通过创新发挥国际领导力,推动全球事务的和谐发展。

    1.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在疫情爆发初期采取了迅速有效的防控措施,并通过向世界各国提供疫苗和医疗援助,展现了大国的担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创新,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2.维护全球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责任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到,中国要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共同富裕目标,力求通过多方合作与创新,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包容性增长。

    3.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和平。在全球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观,并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安全挑战。从反恐合作到网络安全,从气候变化到移民危机,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安全共同体,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合作,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精髓——“求真务实”
·下一篇:无
·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精髓——“求真务实”
·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与时俱进”
·论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
·论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延安精神薪火相传——“五个一”品牌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承人
·延安精神聚合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
·用好红色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李家武:用好红色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遇 见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
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精髓——“求真务实”
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与
论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
论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特稿:“福建省生态村”连城县姑田镇郭坑村
特稿:技艺达人秀 当惊世界殊——山东淄川区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郭坑龙潭瀑布景区
王清波:用伟大延安精神引领襄阳市延安精神
特稿:用伟大延安精神引领襄阳市延安精神研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