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11月7日,立冬,在河南省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常村社区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附近,参加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人们陆续地来到这里,不约而同地唱出了雄壮的战歌,由衷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是义马市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扩大红色宣传阵地,于2021年开始修建的。
抗演三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文艺队伍,以国家大局为己任,应时代而生,替民族而呼,为人民而歌。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派军队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抗战宣言,通电全国,呼吁“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国民党政府逐步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坚定了抗战的决心,承认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其他政党的合法地位,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救亡宣传团体纷纷涌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周德佑等人在原“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流亡学生,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他们以戏剧、音乐、文化拓荒者的姿态出现在鄂中、鄂北农村、深入武汉外围,展开抗日救亡宣传动员,进行戏剧公演。
1937年全国歌咏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1938年,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深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了政治部,周恩来应邀担任政治部副主任,负责领导第三厅(主管抗日宣传)的工作。郭沫若担任第三厅厅长。为了更好地推动抗日宣传工作,周恩来决定在三厅的建制下收编抗日救亡团体成立演剧队和宣传队,其中张光年组织的“话剧移动第七队”根据序列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战演剧队第三队”,即抗演三队。队长徐世津、王负图,副队长赵辛生、彭后嵘。建队初期由中共第三厅特支领导。三厅特派张光年任抗演三队中共支部书记。主要队员有田冲、邬析零、胡宗温、蓝光、史民、胡丹沸等28人。1938年6月,抗演三队正式改组成立。经过调整补充,于“七七”事变周年纪念日与其他队友一同在武昌参加演剧队集训。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抗演三队按照第三厅的分配计划,由武汉出发,前往第二战区(山西、陕西)。他们沿平汉路北上,经漯河、许昌、郑州,过潼关,到达西安。在西安演出10多场,观众达1万多人。演出了《宣传》《大兴馆》《沦亡之后》等剧目,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在当地青年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年11月,离西安北行,经洛川、宜川,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圪针滩东渡黄河,转入山西敌后战场,辗转在吕梁山区,流动于吉县、大宁、隰县、灵石、永和等地。一路沿途演出,像一支文化的游击队出没在敌人的据点空隙。
在渡黄河期间,张光年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激发了创作灵感,脑海里孕育了《黄河颂》的大部诗作。1939年2月,因张光年受伤,经中共中央同意,第三厅派遣抗演三队进入陕甘宁边区休整。到延安后,抗演三队演出了《抗敌歌》《大刀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战歌曲。张光年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是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1939年抗演三队排练《黄河大合唱》
4月13日,在延安最大的礼堂-一陕北公学礼堂首次公演了由张光年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演出由邬析零担任指挥,田冲担任男声独唱,蒋旨暇担任女声独唱,张光年带伤亲自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冼星海为他三弦伴奏。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深入敌后,抗击日寇,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夸赞,受到抗日军民一致好评。
1939年5月,抗演三队队员们回到了宜川,此时,山西新旧军矛盾已经尖锐,决死一纵队政委薄一波邀三队到晋东南工作。队员们轻装简行,渡过黄河,向中条山进军,经垣曲、阳城、高平,到达长治,进行了“七七”事变二周年纪念公演。为战士们表演了《光荣席》《投降吗?》等剧目,批评了投降派的罪行,宣传积极抗日的主张。在晋东南工作的15个月里,抗演三队队员们奔波5000 余里,为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作慰问表演和思想教育工作,在艺术青年和进步军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队员们一直处在艰苦的环境里,许多队员染病,队长徐世津也不幸感染肺痨病逝。抗演三队由王负图代理队长,由赵辛生接任副队长。
为保存抗日宣传实力,作好长期抗战准备,1940年冬,抗演三队从山西渡过黄河,来到河南省渑池县常村(现在为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常村社区),进行休整。据分析,抗演三队之所以选择常村作为休整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是渑池县和新安县交界处,离陇海铁路和渑池黄河南村渡口、新安狂口渡口较近,还离渑池八路军兵站、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相对较近,当地党组织建立较早,除有农村外,还靠近多家小煤矿,工农群众基础较好。抗演三队来到常村,住在村民张克权家的四所四合院里。这支队伍中,大的三十岁左右,小的只有十七八岁。他们穿着旧灰布军装,虽然长途跋涉,但个个精神饱满,歌声响亮。每天早上5点,他们起床跑操。早操后,就在村头练习发音,编排新剧。自己做饭洗衣,从不麻烦群众。据《义马市志》(1991版)记载,在常村期间,“抗演三队”先后编排演出了《新小放牛》《败家子》《何必呢》《放下你的鞭子》《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剧目。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抗演三队”还走进学校,给学生们辅导音乐课,教孩子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此后,抗演三队还到渑池县城、南村渡口、洛阳等地进行慰劳伤兵和募捐公演。抗演三队的活动,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与仇视,他们派特务跟踪、盯梢,时刻准备加以破坏。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3月初,抗演三队接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的紧急通知:因国民党拟派部队到渑池消灭抗演三队,命令其迅速撤离。3月26日,抗演三队撤离常村时,《黄河大合唱》原演员蒋旨暇同志由于一次手术感染,医治无效,不幸病逝,时年23岁。抗演三队在渑池常村休整了5个多月,向军民宣传中共的抗日政治主张;坚持革命立场,开展统战工作;利用合法身份,争取自主条件;开展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日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地方军民的抗战士气,坚定了军民的抗战信心。
是年3月底,抗演三队重返二战区,来到山西吉县,正式改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二队”即剧宣二队。之后,原抗演三队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投身在中国人民解放的主战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歌唱!
义马市党员干部到纪念馆参观学习
近年来,义马市深入挖掘“抗演三队”的历史故事。2016年,在市民政局主导下,把蒋旨暇同志的遗骨由常村移至义马市烈士陵园。自2021年4月始,依托对“抗演三队”的大量走访调查和史料收集,邀请专业团队对“抗演三队”驻训过的4间民房旧址进行整体高标准规划,将原有住址整体复原;对生活区、演奏区等功能区域统筹进行整体布局;对周边环境设施建设统筹谋划,命名建立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当年底,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
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共设三个展区,一号院为第一展区,主题是“抗演三队与黄河大合唱”,共有6个房间,主要展示“抗演三队”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演出及历史影响。三号院为第二展区,主题是“旧址还原”,共有8个房间,主要展示“抗演三队”部分成员的住室、集体宿舍、伙房、创作室等。二号院为第三展区,主题是“物品陈列和抗演三队的历史影响”,共有5个房间,主要陈列“抗演三队”成员在常村的部分生活用品、生产用过的农具等。
目前,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已成为义马市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通过到这里参观学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抗演三队”和蒋旨暇在常村休整的抗战岁月,虽然仅有5个来月,但是把《黄河大合唱》和革命斗争精神带到了义马。今后,要学习和弘扬抗演三队文艺工作者的革命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义马新篇章,唱出义马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