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旧居,1929年2月至1934年10月,毛泽东10多次来到会昌。尤其是在受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排挤,而南线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异常危急之时,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会昌文武坝指导粤赣省的工作。毛泽东来到文武坝后,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线站塘李官山,指导红军独立第二十二师和地方武装抵制“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采用灵活的游击战、运动战,阻击和钳制国民党粤军,主动出击地主靖卫团。派粤赣省委组织部长戴元淮、省苏政府土地部长朱开铨分别到站塘、高排,组建了战地委员会和会西工作委员会,领导南线军民积极支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指导下,粤赣省军民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粤军向会昌挺进的企图,稳定了南方战线的局势。
毛泽东在文武坝期间,经常深入干部群众中调查研究,及时召开粤赣省和会昌县党政军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扩红支前、拥军优属、赤色戒严和争取“白军”等工作;纠正了查田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大力进行赤白区域间的经济贸易;注重发展工农业生产。在毛泽东正确指导下,中央苏区南线形势逐步好转,游击战争捷报频传,群众的革命热情重新高涨,红军指战员信心倍增。毛泽东在会昌文武坝、站塘李官山和县城孔圣殿的旧址均保存完好,其中文武坝旧居为一厅三间二层楼房,面宽9米,进深14米,高6.1米;屋后有防空洞和大樟树,室内有复原陈列。 粤赣省军区,位于中共粤赣省委旧址邻近。1933年8月由筠门岭迁此。清末民居,砖木结构硬山顶楼房。面宽19.4米,进深19.5米。正面墙留存苏区时标语。保存原貌。 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城郊南冠岭脑。20世纪50年代建,60年代扩建。塔通高9米,围16米,砖石混凝土结构,四面三檐平顶,每面饰直匾。塔基正方形,外围栏杆,边长15米。 红军医院旧址,位于会昌山半山寺。1932年8月由筠门岭迁此。寺系清代建,砖木结构硬山顶,上下两栋,下栋是楼房。面宽21.2米,进深2l米。 会昌山,原名明山、南山,俗称岚山岭,雄立于城西北近郊贡江北岸。海拔400米,周围30余里,林木葱茏,郁郁葱葱。盘山公路由南麓蜿蜒上至半山,东麓南麓各有曲径通山顶。半山处南面有一缓坡腹地,环境幽雅宁静,遍布花果林木,芳香沁人,其南端坡上建有毛泽东上山赋《清干乐•会昌》词的八角形纪念亭。林荫深处有三潮泉,泉水终年不涸,清洌甘美,沏茶格外清香可口。临近是半山寺,当年红军医院设此,往上,山势逐渐陡峭,峰顶是数百平方米的平地。1927年8月南昌起义部队进军至此一举攻克会昌城,现尚留存当年的战壕、防空洞等遗迹,以及将军墓。山巅高矗电视差转塔。登临四顾,古城风貌与郊区风光尽收眼底,远山连绵至天际;山下,贡江蜿蜒而过,山光水色使人留连忘返。会昌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起,此处建有六祖寺、观音阁、砥澜阁、贯山堂等。尚存半山寺。会昌山已辟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面积325公顷。
宋玉琳纪念厅,2007年宋玉琳将军生前的一批手稿、物品及抗日战争期间留在体内的弹片等重要遗物于日前回归会昌,并设馆展出。宋玉琳是西江镇人,1929年参加赣南农民武装暴动,加入红军,参加了苏区反“围剿”战斗、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参加了著名的击毙日本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所率部队涌现了“狼牙山五壮士”等战斗典型,指挥了抗美援朝中经典的“奇袭白虎团战斗”。宋玉琳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事业,一直有回归家乡的心愿。2001年12月,86岁的他在北京病逝。按照其遗愿,遗物赠送给会昌博物馆。纪念厅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免费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