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旅游文化的灵魂。此后历代文人,如文天祥、王士祯、戴衢亨、郭沫若等在八境台多有题咏。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现代八景是:三江飞虹、峰塔凌霄、城堞联珠、江滨耀金、丹崖揽胜、古巷探幽、长街叠翠、葫芦育宝。赣州为中国乃至世界八景文化的发祥地。从宋代虔州八景到现代赣州新八景,时间跨越近千年。20世纪70年代中八境台毁于火灾,时过10年,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指示下使八境台为仿宋重建,占地2653平方米。相邻台北是清咸丰炮城,占地1100平方米。台有3层,高28米,歇山重檐,琉璃瓦面,斗拱飞檐,画梁朱柱,藻井彩绘,整个建筑溢彩流金,巍然壮观地屹立在章贡两江汇合赣江处的古城墙上,大有控三江之势。登上此台,古城外的山水园林之美、古城内的亭台楼宇之靓尽收眼底,其风光之秀,为赣州城之最。 1955年在古城墙内以八境台为主体辟建八境公园,占地7.6公顷,其中水面5.5公顷。2004年又在古城墙外依附八境台辟建龟角尾公园(景区),其位于千里赣江源头。是依托八境台、古城墙而建的一个开放式历史名胜景区,与八境台、古城墙、橡胶坝、八境公园相连。建园面积5.2公顷,该工程对改善老城区的人居环境和推动赣州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景区内恢复了古炮台,新建了赣江源、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千年古渡等历史文化景点,开辟了客家人南迁起源地的人文景观,充分体现了龟角尾的历史文化特色,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睹巍巍纪念坛,思悠悠客家史。历史回溯数千年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祖籍中原的汉人即客家先民逐渐由中原向南迁徙,他们渡黄河,跨长江,溯赣江而上,冲破十八滩的阻隔,来到赣州的章江贡江汇合处边弃舟登岸,定居于赣南大地,成为客家先民,然后再迁徙到闽西和粤东。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及置于其上的纪念鼎选址八境台下的意义不言而喻。
纪念坛的建筑风格因借鉴了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而颇似于北京地坛,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地坛这一建筑形式,在地方州县则为社稷坛,客家的传统社会系典型的农耕社会,借用这一形式,又体现了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特色。 纪念坛踏步上去,经过3层基座。每层基座有5个踏步,都是由整齐的块块岩石铺就。每层的基座都有一圈围栏,按120度等分成3部分,形成3个入口。纪念坛的3层基座象征着客家民系演变的3个阶段,即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每层基座的5级踏步,象征着在客家人历史进程中的5次大迁徙。而纪念坛分为3个面则分别代表赣南、闽西和粤东,寓意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分伯仲,客家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纪念坛3个入口所对应的3组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聚居地的3条生命之源:赣江、汀江和梅江。
在纪念坛的3层基座之上,安放着一尊三足大铜鼎,其全称为“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铜鼎高5米,直径4.1米,重达8吨,据说是目前世界上客家地区最大的—尊纪念鼎,也是国内第二大纪念鼎。 纪念鼎的外形与西周时期的大克鼎非常相似。据史料记载:大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它是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显得沉稳坚实。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庄严厚重,使人联想到威严与权力。铸造纪念鼎的意义在于纪念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的一段历史,彰显赣州作为客家摇篮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