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是唐末客家人首领卢光稠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后来因江水岁岁冲坏土城,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孔子裔孙孔宗翰任虔州知军,开始用砖修筑城墙。现在全国还有不少保存较好的城墙,如西安、南京、荆州、安徽寿县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现在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赣州古城墙,现存3700多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宋代古城墙。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尚存西门炮城。八境台炮城和半个残存的东门炮城,尚存西门(西津门)、北门(朝天门)、建春门、涌金门。
赣州古城位踞要冲,“江右有事,兵家之所必争”,其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据史志记载,就有如下重大战役:东晋徐道覆攻克南康郡之役;隋末林土弘率农民起义军攻占虔州称帝,国号楚;唐末黄巢冲天大将军南征过虔,卢光稠起义攻占并据虔州;五代萧颐(后为齐武帝)围城之役,陈霸先(后为陈武帝)攻占南康之役;南宋岳飞攻占虔州,陈新围城惊隆祐太后,齐述兵变和李耕率六路军围城之役,文天祥围攻赣州城的元兵;元末陈友谅屠城;明常遇春攻赣,明末杨廷麟、万元吉保卫赣州城的战斗;清初三藩之乱中的赣州之役,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和赣郊楼梯岭起义者攻打赣州等。可以说赣州城的每一块城砖、城墙的每一角,都经受过战火硝烟的薰染。在齐述兵变战事之后,南宋朝廷认为虔州人难“治”,是因为虔字虎头,有杀气,所以改名为赣州。这许多战事中,文天祥抗元、杨廷麟抗清,是赣州古代史上的光辉篇章。伟人毛泽东在1939年1月17日致何干之信中说:“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赣州古城墙正是痛斥南宋、明末民族投降主义者的铁证,是民族抵抗主义者文天祥、杨廷麟等永志不朽的丰碑。
赣州古城范围3.05平方公里,呈近似三角形。城周7300多米。古城墙现存西门(西津门)至东河大桥(东门已拆毁)城墙3664米(全部滨临章江、贡江),南部城墙仅存拜将台(弩台)相连的一段52米。1990年10月新发现古城东南赣州养济院一段41米(赣州技工学校建筑工地挖地基时暴露)。从东门经南门至西门3650米城墙于1958年开马路时拆毁(仅剩拜将台一段),沿这段城墙尚存护城河遗迹。现存城墙高度一般为5~7米,最低在涌金门一带高4米,最高在西北一带高11米多(墙基高程在106米左右)。赣州城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段城墙至新北门,城墙高程相差或4~5米(11米下降至6.40米)。从八境台至东河大桥段,为洪水经常浸淹区,大约2000米左右城墙保持在6~7米这个高度(墙基高程仅96~99米左右)。垛口完好的城墙有2420米(西津门至八境台段保存有460多米,八境台至东河大桥段保存1960多米)。墙上警铺残存10个,马面1个。炮城3座(西门炮城、八境台炮城和东门炮城,东门炮城残存半个)。墙基情况,根据1990年10月暴露的赣州养济院墙基和1991年6月四个探方调查资料,滨江墙基宽为6~7米左右。内夯土4.6~5.6米,夯土内外砌砖分别为1.4米。丘陵段城南墙基比滨江段宽,计8.8米,夯土 7.05米,外砖墙和滨江段相同。一般外墙选料和砌筑均比内墙要求高,质量好。因城池非常坚固,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近现代,太平军及红军攻城都未打下。古城原有13门,解放初尚有7门:东门即百胜门、南门即镇南门、西门即西津门、北门即朝天门、涌金门、建春门、小南门即兴贤门。现存4门:西门、北门、建春门、涌金门。其垛口失修段1100多米,及警铺、马面、残存城门楼和东门炮城相继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