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国家面临存亡危机。全国各界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日高潮。同年8月15日,在赣南坚持斗争的中共赣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联合发表了《告赣南民众书》,号召赣南人民团结起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1939年3月,南昌沦陷后,赣南成了抗日前线的后方。因此,地方党组织加强了抗日救亡的领导,在工人中动员了巨大的力量投入抗日救亡斗争。
1、木船工人救国会
赣江自南而北,贯穿整个江西。沿江两岸船工和船民,尤其是赣江源头的赣州船排工人,经过大革命的考验,又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大有贡献,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因此,党的组织决定充分利用水上有利条件,开展赣江流域的抗日活动。1938年5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赣江河流总支委员会,李昭贤、王贤选(又名王中仁)先后任总支书记。在党总支领导下,1938年7月成立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简称“救国会”),宗旨是“团结赣江木船工人,改善工人生活,参加抗战动员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奋斗到底。”9月1日,救国会印发了《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简章》,《简章》提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共赴国难,抗日救国”的口号,船工船民奔走相告,踊跃参加救国会,入会者有1000多人。赣州、会昌、于都先后成立了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分会。
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成立后的主要活动,一是负责交通联络,掩护党的领导机关。救国会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要求,赶造两艘木船,均为夹层结构,大的放置电台和文件,小的接送过往革命者和传送文件、信函。1938年,中共的省委主要领导和电台在船上隐蔽,每天黄昏船只靠在荒无人迹的河边,接发电讯,收听广播。1939年,中共赣西南特委的一些会议和短训班在大船上举办,船工把船撑到河心以保安全。二是宣传抗日,支援前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前方抗战的胜利消息,船工船民走到哪里就传播到哪里,增强广大民众抗日救亡必胜的信念。1939年,赣州“工合”为新四军赶制一批军棉衣、草鞋、雨具等军用品,船工们巧妙及时的运到指定地点。
1941年7月,中共赣江河流总支及所属支部被国民党军警破坏,赣江河流木船工人救国会同时被取缔,船工中的共产党员被拘捕。
2、东南工合
“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于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它是由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路易•艾黎和我国爱国进步人士胡愈之、陈翰生、沙千里等人发起组织的,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支持与鼓励,博古也曾协助艾黎研究制订政策。它是抗日民族一战线的产物,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是一支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支援抗战的独特经济力量。它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国共合作抗日,发展战时经济、支持长期抗战。因此,“工合”组织遍及全国。
1938年9月,路易•艾黎来到赣州组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工业区南区办事处”(简称“东南工合”。上左图:旧址),共产党员孟受曾接受党组织的安排来赣州协助路易•艾黎工作。1939年初,“东南工合”在赣州西津路中华圣公会正式成立,后迁至赣州水东沿坳上,艾黎兼主任,后由王毓麟、陈志昆继任。“东南工合”管辖5省28个县的事务所(或指导站),建立了700多个工业生产合作社,拥有8000多名社员。“东南工合”成立后,通过考察,了解到赣南资源丰富,失业工人很多、日用工业品奇缺的特点,从支援前方军需和后方民用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赣县、于都、兴国、瑞金、宁都、会昌、南康、上犹、大余、龙南等10个县设立了“工合”事务所,因地制宜建立了200多个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近3000名失业手工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为抗日战争献力。
赣南“工合”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生产了大批前方急需的军用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日,活跃了城乡市场。赣南最大的城市赣州,当时是抗日前线的后方重镇,南昌沦陷后大批失业工人流落到这里,“东南工合”便办起了以手工业为主体的生产合作社43个,安置了900多名失业工人和难民就业,生产出了服装、鞋帽、酒精、药棉、纱布、纸张、木帆船、五金机械等30多种产品。其中,赣州市水东机器生产合作社工人生产的汽车木炭引擎、印刷机、碾米机、宽幅织布机、成套制革机、织袜机等,为赣南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是赣南历史上机器制造业的开端。赣州生产的药棉、纱布、棉衣、雨具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兴国“工合”事务所兴办8种类型的合作社49个,入社工人822名,1939年上半年为当地提供了39万余元的商品,工人工资每人每月所得可维持一家三口。它们生产的文化用纸,远销桂林,适应了当时印刷抗日宣传刊物的需要。社员中联咏这样一首歌词:救国在工业,合作功自成;矿冶供武器,食品助人生;军民皆有益,到处受欢迎。
“工合”既是人民群众团体,又是赣南共产党组织的工作据点,掩护了共产党领导机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初,“东南工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同年6月,“工合”支部隶属中共赣州市委领导。1939年至1940年5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和中共赣州市委机关,都曾设在“东南工合”。党的组织创办《工合战士》在赣南各地发行。1940年夏,又成立了中共“东南工合”工委。中共赣州市委曾组织赣县抗敌后援会宣慰工作团、赣县妇女指导处等群众团体,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还发动有共产党组织的单位,建立工人俱乐部,开办夜校和读书会,教唱抗日歌曲,举行时事座谈,发动工厂企业中的青年工人组织合唱团歌咏团,如“工合”合唱团经常举行歌咏会宣传抗日。“工合”工人还成立了业余剧团,编排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节目,在城乡演出。
“东南工合”通过举办各种训练班,为东南各省发展工业生产,组织工人生产自救,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散布各地,为发展“工合”事业献力。从1939年6月至1940年4月,“东南工合”在瑞金历任村办了三期“工合”讲习班,培训120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合”骨干。同时,在赣州办了机械训练班,培养了一批赣南最早的机械工人。在南雄办了两期“工合”干部的培黎技术训练班,为大力创办各类生产合作社提供了领导骨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