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涵(1875——1950年),江西兴国县人。清光绪年间,少年考选为县学读书。继参加在省城举行的全省科举考试乡试,中式举人。后又参加会试,通过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级考试即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亲自在皇宫保和殿主持的殿试获得最高功名中进士,授掌修国史的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清朝廷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监察御史,江西官僚、士绅及社会名流为代表的民意机关主持人江西省咨议局议长,掌全省军民事务连络机关的最高职衔江西宣慰使等职。盛年追随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涉足国民党官场政界。抗日战争时期不顾年老毅然出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募集大量钱物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晚年支持人民解放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友好民主人士。是一个历经三朝的著名爱国乡贤。
参与公车上书力主变通。清光绪元年(1875年),谢远涵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父谢静山,是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岁贡生,任教县文澜书院。谢远涵幼随父读书。光绪十七年(1892年),17岁的谢远涵,考入县学。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癸已科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选为翰林,任翰林院编修。翰林作为官名,说明其充任者都是精通文墨之事的士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大秀才”。所以,可以说翰林这一官职是“才子官”。
此时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朝廷派重臣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赴日本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谢远涵和来自全国各省的举人正齐集北京会试,大家得知此事,十分愤慨。5月2日,康有为联合18省1300多名举人在他起草的《上皇帝书》上签名,史称这次举动为“公车上书”。“公车”即官车,汉朝以后,凡进京会试的举人均用公车接送,后世便以“公车”指代举人会试。“公车上书”虽被最高的监察、弹劾初及建议机关都察院拒收,但它冲破了“士人不准干政”的禁令,且使上书中有关朝廷拒签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方面的内容得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致使全国上下,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成爱国政治运动的起点,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谢远涵不但是“公车上书”的积极参与者,而且他在策试中还敢于针砭时弊,力主“变通”,提出了革新政务的维新主张。他的策试深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老师、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级文臣大学士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拟派他赴日本考察,以便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只是由于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的慈禧叶赫那拉氏名杏贞的太后党为代表的顽固派得势,变法失败,翁同龢罢职,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亦被囚禁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瀛台,才使赴日本之事未能成行。
出任监察御史惩恶劝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谢远涵出任监察御史,这是一种专事“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的七品官,被称作“得罪人的祖宗”,一般都选派正道直行者担任。清朝时,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员。监察御史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利,并对府州县道等审判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一般士人都知道官场利害,网络纵横,派系复杂,因而不愿应命,即使派到头上也多方推诿辞却。谢远涵血气方刚,一身正气,正想有为于国家社稷,因此不但没有推辞,而且决心忠于职守,惩恶劝善。适清政府当时正筹筑川汉铁路,负责此事的邮传尚书(相当于国家部长)陈璧侵吞巨额路款。谢远涵听到传言,立即进行了多方了解,证明传言无误,便准备拟定奏章,予以举报。陈璧听到风声,赶紧派人疏通,表示“若能息之,不使上闻、愿奉厚酬”。谢远涵疾言厉色,严正拒绝,将说合者顶回。同时依据实情,毅然上奏,陈璧因而遭到撤职查办的处分。此案惊动朝野,谢远涵于是廉声大著,以铁面御史闻于京城内外,但亦因此得罪了与陈璧有关系的权贵要员。
清宣统二年(1910年),谢远涵被权贵排挤出京,外放地方,出任江西省咨议局议长。这是一个闲官散职,毫无实权,但他亦不嫌弃挑剔,如期到职视事。这时的清政府己近油尽灯暗,朝不保夕,政局动荡,国弱民怨。朝廷为稳固民心,苟延残喘,同时也为加强对地方控制,第二年,又委派谢远涵为江西宣慰使,要他“宣达上意”,笼络民心,加强行省与郡县之间的联系。谢远涵看出,清朝统治的倒台已是大势所趋,败局已定,便婉辞不就。不久,果如所料,爱新觉罗帝王家族的宝座被武昌起义的炮火轰塌了,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终于寿终正寝。
顺应历史潮流获得民生。辛亥革命后,即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南、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等省亦先后宣布脱离清朝政府而独立,时南昌众议,推谢远涵为江西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谢远涵辞却不就,返回家乡。在兴国潋江书院会见父老乡亲千余人,宣传“民国建立,五族共和,民权平等”。并带头剪辫子、号召剪辫子。众人见翰林公辫子已剪,纷纷仿效。
民国5年(1916年),谢远涵出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次长兼北京市政督办,并代理内务部长。旋由积极参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华侨中的杰出代表、同盟会早期主要活动家谢良牧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这时期,谢远涵参与过反对变卖九江城门山铁矿,组织募资支援南浔铁路建设,发起成立江西旅沪同乡会。民国6年(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组成中华民国军政府,谢远涵遂于次年任军政府秘书长,还与参加护法军政府、时任孙中山的大元帅府参议、秘书彭介石等组织以促进民主政治为宗旨的“民治社”,并任理事。其间受孙中山的委托,赴洛阳会见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商谈国事,因吴佩孚骄横自大,谈判不果。
民国11年(1922年),孙中山任命谢远涵为江西省长,几乎同时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也委任谢远涵为江西省长,意在缓和南北矛盾。但均因故未到任。后转任江西矿务督办兼督办九江商埠事宜,其间曾协助兴国商人在九江与德商合营德士古煤油公司。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国14年(1925年),谢远涵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处处长。
民国21年(1932年)8月,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任为第十一行政公署(赣州)行政长官专员兼赣县县长。谢远涵认识到这是利用其声望,行“剿共”之需,时蒋介石国民党调集50万大军,亲任总司令,对在赣南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谢远涵遂隐居上海、南昌,坚不到任,次年5月被免职。
主政香港崇正总会为抗日。民国27年(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军已姿意妄为地践踏着大半个中华大地。在那抗日战争初期,谢远涵辞去公职先在上海当寓公,后又携妻儿老小到赣州并一度隐居兴国故里即塘石村。那时,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全国总动员的全面抗战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内同胞、海外侨胞,同仇敌忾。那时,以推崇正道革除邪风弘扬正义为宗旨的“香港崇正总会”换届,火急火燎地寻觅一位在国内高层与民间都有声望且又懂得工商的客家人来就任会长。于是,谢远涵成了此时此会的唯一最佳人选。香港崇正总会始称“旅港崇正工商总会”,是客家人的组织,创立于1921年9月29日,1926年改称香港崇正总会。前八任会长都是由旅居海外的客家工商人士担任。时鉴于抗日战争形势紧迫,海外客家工商人士迫切需要谢远涵这样的人来主政香港崇正总会,以便国内高层和民间与海外工商人士、内地情况与海外客属工商事业便捷联系起来。香港崇正总会了解到谢远涵时隐居乡村,就派员专程到兴国塘石村请谢远涵“出山”。
面对香港崇正总会的诚心邀请,谢远涵时年虽已63岁,但壮志未酬,热血尚存,没有推辞,毅然就任。得知谢远涵出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时有些人大为惊讶,这些人大脑里冒出大疑团:送来的两个大省长都不干,何况当下战火纷飞使许多外出谋生者都回乡避难之时,此翰林公反而远出他乡去当一民间会长?是不是年老头脑出了问题?
谢远涵这个饱读诗书的晚清翰林公,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气神仍激荡于心。他看见为支援军队前线抗击凶恶猖狂的日本侵略军,中华大地都在开展“献金救国”活动,他想以香港崇正总会会长的责任来将这一活动向东南亚等海外侨胞、华人推行。他不顾别人去说东道西,安顿好家里,独自去赴任。
谢远涵主政香港崇正总会不久,日本侵略军加紧南侵,许多南方重镇沦陷。他了解到东南亚等海外客属侨胞、华人大都仿效香港崇正总会形式组建了客属团体,他提议以崇正总会“崇正黜邪闳义”会旨将散居东南亚等海外客属侨胞、华人的客属团体统一起来,宣扬民族大义,从而募集大量钱物支援国内抗日战争。他的提议得到崇正总会理事会通过。理事们分头联络实施。他自己更是不顾年老体弱,奔波于海外各客属团体,详实介绍日本军侵略中华的态势,及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军侵略的事迹。他说及前方中国军队将士缺少现代武器,以落后的枪械战斗,子弹打光,就手持大刀长矛甚至石头与日本侵略军搏斗、血战;他说及中国军队将士战斗负伤缺少纱布、药品,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死亡;他说及日本军侵略战争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深重灾难等等,每每都是老泪纵横。他明确告诉海外侨胞、华人及客属团体的同仁们,自己虽然在家乡没有了薪金来源,但凭着原多年的积蓄,亦凭着为各地寺庙祠堂、商号等题字撰联的运笔费,自家生活全然无忧。自己在香港崇正总会任职的薪金全部捐献,为国家抗战贡献微薄之力,他的现身说法、慷慨义举,深深打动着大家的心,极大地激发起海外侨胞、华人及客属团体的同仁们的爱国热情。
在谢远涵主政香港崇正总会的是年即召开了所属海外各分会代表大会,使香港崇正总会成为名至实归的团结海外客属的总会。在他主政下,组织起香港崇正总会救济会,发动海外募捐,一时海外客属各界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战争。在他主政下,香港崇正总会还建立了济民、救伤、医疗服务机构,同时派出救护队赴国内抗日战争前线做服务工作。他自己清醒地知道,没有自己的实业来担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是难以服众的,他背井离乡来到香港崇正总会主政,是抗日战争这特殊的社会时期凭籍自己过去的声誉来唤起海外侨胞、华人及客属团体同仁们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时他感到此目的已达到,就决然辞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职务。
当得知谢远涵辞职时,众多海外侨胞、华人及客属团体的同仁们纷至沓来劝阻。然而,谢远涵去意已决,谁能挽留?他将早已书写的一幅笔墨展示于众:明年我复在江湖,知君对花三叹息。他这是告知世人:我知足了,我在我人生的最后阶段,让世界客属们看到了我的爱国心,我再也不会现身于江湖了。
咏诗书法均有极深造诣。抗战胜利后,谢远涵寓居赣州,深居简出,过着淡泊恬静的闲休生活。赋诗自娱,作书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