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在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在12月15日上映。影片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人生变数的命运故事。
作为那个时代的军人和一名自卫还击战的参加者,我几乎泪流不止地观看了她。这是一部催人泪下、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影片。影片主人公刘峰、何小萍,其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被塑造得既独特又有可寻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题材片。
刘峰,因腰部受伤,告别了心爱的舞台。他凭借勤奋好学、诚实耐劳的品行,成为这个团队样样精通的“万金油”和活雷锋。因一次“作风事件”使他这个典型被彻底翻盘,命运被改写,上了战场。何小萍,具有舞蹈天分和吃苦精神。但入伍不久,因“军装照相事件”被嘲讽,上不了舞台,成了有瑕疵的后台勤务。又因“装病事件”被派往野战医院执行战场救护任务。
战争不是军人唯一选项,但却是军人时刻准备必须去的地方。战场上的刘峰倾尽指战员与军人职责,镇定指挥、不怕牺牲、勇敢战斗。身负重伤后,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致使自己成为残疾。何小萍在前线救护岗位上,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救治了许多伤员,成了一名英雄。从 “替补”队员,转瞬成为人人仰慕的英雄,落差太大导致精神分裂。 《芳华》看似讲文工团故事,不如说是讲两个兵的境遇。说《芳华》是讲军人,不如说是讲人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经历过战场考验、见证过瞬间伤亡的人,更能认清楚自己的五脏六腑,更懂得战友情谊,更能深刻地认识人生、面对世界。
我军某步兵团炮连一名战士,面对疯狂扫射的敌堡,在步兵连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仅靠4颗手榴弹冲了上去。用3颗将敌火力炸哑,消灭了洞中敌人。当他单兵进洞清点敌人时,一个未炸死的敌报务员向他猛扑过来。两个人展开殊死搏斗,他找出机会,用手榴弹将敌砸昏。这次战斗,他创下单兵作战歼敌8人俘敌1人的非凡战绩。可是,当首长为他申请一等功时,没有文化的他全没了战斗时的智商,却说,我不要一等功要三等功!他以为三等功比一等功大!当首长为他申报战斗英雄称号时,他说,我活着已经幸运了,把英雄称号给牺牲的战友吧!他是广州军区英模巡回报告团中,唯一不是一等功、不是战斗英雄的成员。
我师某步兵团机枪连战士,军事技术过硬。在一次穿插遭遇战中,首先甩出手榴弹,炸死3名敌人。混战中,自己不幸被敌炸伤脚部。他自己进行简易包扎后,与一位民工一起与友邻部队汇合,后跟随炮兵部队伤员一起住院,战后未能参加原部队评功评奖。战争使他受到精神刺激,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忧郁型精神病”。直到现在,仍大部分时间失忆,偶尔清楚。年近花甲的他,从不知道为自己“维权”。
我团某炮兵连战士,军事技术一流,战场表现出色。战后,像许多参战老兵一样,在评功评奖时,不摆好,不争功,心里想的是战友。经过了评功评奖之后,对待后来的入党提干也都不争不抢。参加工作后,对入党提干和职级晋升,继续坚持不伸手不走捷径。他以普通群众身份当选人大代表后,有人说他是因祸得福。他并不认为未入党就是祸,对“福”的降临更能以平常心对待,竭尽职责。
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为人处事的心态会更平和、低调。因为面前相处的同事都是朋友,不是针锋相对的敌人!争轻一点,不团结不和谐;争重一点,发生矛盾或纠纷;再重一些,发生打斗就更不值得。他们更懂得礼让,更懂得分享,更有风度。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常常是噩梦;相争,往往是两败俱伤。人是这样,家是这样,国是这样。
文工团被解散之后,官兵们各奔东西,各忙一方。刘峰与何小萍,没有忘记曾经浴血奋战的往事,他们都记挂着流血牺牲的战友。他们在烈士陵园相遇了,祭奠英灵,互相问候。“日子过得怎么样?”何小萍问。“看跟谁比啦!我们还活着。”刘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