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黄桥决战是粟裕牛刀小试,那么苏中七战七捷则可算是粟大将初登“神”坛之作。
一、蒋介石发动内战
1945年小日本投降,全国一片欢腾!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终于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和平成了普罗大众的共识!
主席大智大勇,以非凡的胆略与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勇赴重庆,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热爱和平,无意内战。
在重庆谈判中,老蒋亲自开口要求共产党让出苏北(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苏中和苏北地区)。他露骨地说:“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大家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
老蒋下达停战令的同时,密令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点”,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围拢。1946年6月,蒋介石公开撕毁了停战协定,全面发动内战。
解放区一时风声鹤唳,接连出现东北林彪四平失利、中央让出延安等情况。我们在谈判中不肯让出的苏中部分成了老蒋志在必得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是苏中与国府重镇上海和南京近在咫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二是苏中是全国重要产粮区,物产丰饶。三是苏中仅粟裕谭震林部三万人左右,兵力不足,是个软柿子。
为此,老蒋电令李默庵统一指挥国军南通白蒲地区之整编第49师、靖江地区整编第69师一部、泰兴地区之整编第83师、泰州地区整编第25师一部等共计12万大军分头进攻我苏中解放区。定于7月15日开始发起进攻,计划用15天时间拿下苏中。
二、李默庵率强欺弱
说起李默庵,此人颇有来头。他是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生,与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同期。据说当时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的说法。虽然多数人回忆,这个说法不被广泛认同,但至少能说明李当时表现不错。
周恩来当时很看好李默庵,要求陈赓主动接近并发展李加入我党。李在黄埔军校时积极要求进步,是在校期间第一批加入我党。
当时李的党小组长是许继慎,许继慎个性比较张扬,他在战场上是个猛将,同志之间他有时也喜欢动动拳头。时间一久,许、李产生隔阂。
中山舰事件后,李第一时间宣布脱党。多年后,李回忆是当年与许意气之争导致脱党,意思是主要责任在许继慎,但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事情中看明白:当时李的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李默庵前期围剿红军时有意回避,与红军打仗不多,唯一一次是围攻鄂豫皖苏区,被老乡加同学陈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在抗日战场上,李部与八路军配合默契,打了不少好仗,其中著名的有忻口会战。
鉴于我部在苏中仅有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等3万余人,敌我强弱悬殊,中央和陈毅分别电令粟谭部向淮南靠拢,暂时避开锋芒,徐图将来。
三、粟大将斗胆直陈
粟裕经反复研究,他回电中央和陈毅,建议暂时粟、谭部不向淮南靠拢;要在苏中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遏制敌人在解放区长驱直入,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他建议的理由是:(一)苏中是我军老革命根据地,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地百姓一定会全力支持我们;(二)粟、谭部兵源主要是苏中子弟兵,打好家乡保卫战热情高涨;(三)在敌进攻苏中打几个胜仗,有利于提振军民信心,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四)作战中将不以一城一地得失,打歼灭战,消灭敌有生力量;(五)可以遏制敌人长驱直入,挫败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中央和陈毅坚持原来看法,要求粟谭部向淮南靠拢。
中央分别于6月7日、6月11日、6月22日、6月24日和6月26日来电督促粟谭部执行计划。
6月29日,粟谭再次致电中央并陈毅、舒同,提出留在苏中歼敌的第六个理由:“如华中野战军主力即向淮南转移,不仅按照指定时间难以到达,且将使苏中有迅速被顽攻占之极大可能。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并建议:“在作战第一阶段中,王陶两纵仍位于苏中,解决当地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使顽无法西调;至山东及刘邓主力完成第一阶段进行第二阶段时,我们再以王陶两纵加入蚌浦段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主席开始重视并研究粟裕意见,经深思熟虑后,于6月30日晚18时发出两份电报。一给陈毅,说华中分局意见有道理,征求陈毅意见;一给粟谭:“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7月4日,主席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和华中分局:“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3日,主席再次来电:“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动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