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公开发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粟裕只字不提大家津津乐道的淮海战役,对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却不吝笔墨,用了多达12个篇目大书特书这段鲜为人知的战斗历史,原因无他,因为粟裕以区区500多人的兵力,完成了中共中央、毛主席交给他的巨大的战略任务。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召开,毛主席重新领导中央红军开展军事斗争工作。中共闽浙赣省委向粟裕、刘英率领的先遣队残部500多人传达了苏区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央指示: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为政治委员,立即率部进入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长征)。
粟裕同志
看来中央红军、毛主席也是急呀!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从四面八方而来围追堵截,急需一支战略支援部队来牵制敌人,扰乱蒋介石的心智。粟裕同志读懂了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意图,理解中央红军面临的巨大困难,率领500多人的挺进师誓死挺进,虽万死也不辞!艰难转战进入浙江境内后,以积极的作战行动,采用游击歼灭战的高明战法,消灭国民党的乡公所、地方反动民团等基层政权组织和政治组织,建立自己的基层党组织、游击队和政权组织。
1935年4月,挺进师组建2个月,在经过五、六次战斗后,粟裕决定在浙江庆元县斋郎组织了一次“主力会战”,扩大挺进师的影响,牵制敌人。与同时期毛主席指挥的四处闪转腾挪的四渡赤水相反,粟裕集中挺进师500多人的“主力”部队,分别击溃了反动地主武装大刀会近1000人、浙江保安第一团1200余人,威逼福建保安第二团1000余人撤退,取得斋郎大捷,要知道半年前6000多人的红7军团,最大的野战胜利“竹口大捷”,歼敌也不过才500人。
此战战果空前,挺进师以牺牲26人、负伤3人的代价,毙伤敌300多人,俘虏200多人(用朱德的话就是:粟裕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部队还多!),缴获甚多,迫使龙泉河以南之敌转攻为守,不敢主动出击,龙泉河以北之敌则因兵力南调而空虚,顺利打开了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开辟根据地的通道,形势一片大好,于是,粟裕迅速率领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建立游击区,短短2个月,粟裕就完成了中共中央要求在浙江境内“创建苏维埃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经过大小战斗21次之后,至8月,在江山、龙泉、遂昌、松阳和福建浦城等地建立了纵横100余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和游击队各发展到1000余人。
粟裕认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等于在蒋介石的后院修起了革命的堡垒,枪口相对,这必然是他无法容忍而要加以“平毁”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实行革命的武装割据,“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是不会平息的,浙江当然不能例外。
果不其然,1935年8月初,国民党军委会命令卫立煌、罗卓英为闽浙皖赣四省边区“清剿”指挥部正副指挥, “剿匪”总指挥部颁布了《第一期清剿计划》,以罗卓英的王牌十八军(11、14、67、94四个师)、江西“剿匪”军第二纵队、福建五十六师的两个旅、浦城第三师及浙江保安团(一、二、三、四团)和地方武装共40个团,约七万兵力,“清剿”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粟裕同志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长征)”,拖住蒋介石的嫡系王牌18军,减轻中央红军、毛主席的压力,但是,挺进师却要面临国民党军第一次七万兵力级别的“清剿”。
形势对红军挺进师非常严峻,双方兵力对比达到惊人的1:70,这个仗根本没法打。
面对70倍的敌人,粟裕沉着应对。首先,召开各个根据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干部会议,进行紧急战斗动员,积极准备反“清剿”斗争,掩护挺进师行动;其次,挺进师实行“敌进我进”,“化整为零”的策略,留下第二、五纵队和地方游击队在根据地坚持自卫作战,第一、第三纵队及师直属队南下闽浙边境挺进敌后,打击敌人,吸引、调动敌“清剿”主力离开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然而,罗卓英是王牌军的军长,不是草包,打仗也很有一套,当他获悉挺进师主力已突围进入浙闽边境时,虽有遗憾,但方寸不乱,不为所动,只以 5个团的兵力负责“追剿”粟裕挺进师主力,其余30多个团,仍按原计划死死箍住浙西南红军游击中心区,彻底摧毁红军游击队赖于生存的根据地;第三,挺进师各个纵队和根据地党组织采用机动、灵活、出色的游击战战术,相互配合,给以敌人有力打击,在浙西南根据地坚持顽强的斗争的同时,粟裕、刘英率挺进师主力(第一、第三纵队及师直属队)创建浙南革命根据地,在另外一个区域开展打击敌人的“清剿”、“搜剿”斗争。
1936年3月底,粟裕率领挺进师主力(第三纵队两个支队和第五纵队第十三支队)100余人,从泰顺出发,部队经文成县南田到达青田县高市,再向丽水前进。开始袭击国民党保安团、消灭地方反动民团,活捉正回家扫墓的国民党驻赣预备军司令部秘书长兼参谋长陈素子,与第二纵队余部会合,恢复浙西南根据地。
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蒋介石急调国民党十八军离浙赴湘,粟裕率领挺进师在浙西南历时8个月的第一次反“清剿”斗争结束。这次反“清剿”斗争,挺进师经过大小战斗15次,牺牲200多人,歼敌1000多人,缴获许多轻、重机枪共及步枪,粟裕率领的挺进师也经受了残酷的游击战考验。
浙西南革命烈火的燃起,不但打击、吸引和牵制闽浙两省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而且也迅速吸引、牵制国民党中央军王牌第十八军(11、14、67、94四个师)为主力的7万兵力长达8个多月,完成了从战略上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直接减轻中央红军长征的军事压力,同时,在挺进师主力南下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时,也完成了减轻了闽东、闽北、皖浙赣等邻近游击区的军事压力,使这些游击区的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力量赢得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至此,粟裕同志彻彻底底完成了遵义会议之后接到的、也是他最后一次接到的中央指示,出色完成中央“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的战略任务,并且还保存还挺进师的骨干力量。
“两广事变”爆发,蒋介石后院起火,顾不上浙江这摊子事,粟裕率领挺进师骨干力量300多人挺进浙西南根据地,又开始了新一轮“创业”。浙江是国民党政府的中心腹地,素称“平安之区”,是蒋介石、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国民党军政大佬的老家,想在这里进行共产党的“武装割据”,风险可想而知。
其实,粟裕同志没必要这么拼的。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月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0月,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红十五军团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但是,粟裕在一次遭遇战中电台被打坏,挺进师从此没有中共中央、毛主席及上级党组织的消息。然而,粟裕同志不忘“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初心,牢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使命,在中央的最新指示没有改变之前,就要把原来的指示执行到底,这就是粟裕这个纯粹的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粟裕结合浙江本地实际,总结第一次反“清剿”斗争经验教训,制定了新的斗争策略,把公开的武装斗争和隐蔽的群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农红军”改称“人民红军”,把“打土豪筹款”改为“向土豪借款”,争取国民党保甲长成为“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这些创造性的举措,为挺进师在第二次反“清剿”斗争中提供了更好的斗争与生存环境。
挺进师骨干力量留下一个大队组成肃反工作队,随浙西南特委行动,配合特委建设游击根据地,粟裕率挺进师其余各部转战外线,掩护特委开展工作。同时开辟浙东南地区,发展浙南游击根据地,形成以龙泉、浦城、江山、遂昌四县边境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到1936年底,短短六个月,粟裕组织大小战斗6次,挺进师再次发展到1500多人,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装达数千人,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温州、台州、处州、金华、衢州、绍兴地区所属的三十几个县境。
粟裕这一轮“创业”有点火,但是国民党、蒋介石容不下。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蒋介石却背弃诺言,采取“北抚南剿”的方针。
1937年1月,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公署"主任刘建绪调集6个师、2个独立旅和四省保安团队共10余万兵力,采用“大拉网”战法,由北向南、自西而东对游击区进行第二次"清剿”,企图用拉网式战术聚歼粟裕1500多人的挺进师,扑灭浙西南革命烈火。
双方兵力对比达到惊人的1:66,这个仗也没法打。
面对国民党66倍兵力的大规模“清剿”,有了第一次反“清剿”经验的粟裕提出:“敌人梳过来,我们钻过去,你要我的山头,我要你的后方,部队化整为零,有分有合,进退自如,灵活作战”的游击战术,粟裕把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排、班、甚至几个人为单位消失在群山之中,同时充分利用以前建立的隐蔽群众组织、“白皮红心”两面政权掩护挺进师游击队,粟裕甚至化名“苏群”与谢文清一起以遂昌门阵村为中心的遂(昌)宣(平)汤(溪)建立新的秘密游击根据地,国民党军追不上、抓不到、剿不净,哀叹"未奏肤功"。在粟裕有力的军事行动的保护与策应之下,闽浙边临时省委也得以坚持下来。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实行国共两党全面合作抗日,放弃“北抚南剿”的方针。与临时省委失去联系、率部活动于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的粟裕,根据国民党放出的一些传闻,,敏锐地觉察到国共两党可能已进行第二次合作,于是,化名“苏群”向国民党遂昌县当局发出《国共合作抗日建议书》,终于在10月14日双方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粟裕率领挺进师在浙西南历时10个月的第二次反“清剿”斗争结束。这次反“清剿”斗争,1500多人的挺进师牵制了10万国民党武装力量,再一次让国民党、蒋介石领教了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厉害,粟裕挺进师这个游击战的“不死鸟”再次取得了最后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