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4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通过数百件电报,指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至此,中国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 毛泽东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打过长江去,夺取全国性胜利。 为了防止人民解放军南进,蒋介石在长江沿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号称“固若金汤”。他自恃有美国的支持,料想解放军不敢再往南进攻。 当时,确有一些国际友人劝毛泽东适可而止,不要引发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干涉。但毛泽东等对此并不担心。1964年,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这段历史:“我们同蒋介石打仗,胜利之前,美国有十几万海军陆战队驻扎在上海、青岛、天津、唐山、北京,或者以此作为根据地,或是临时驻扎过。但我们一打这些地方,他们就跑,连接触都不敢接触……”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4月下旬,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毛泽东毫不犹豫地立刻下达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已经下定决心——即使帝国主义干涉,也要打过去,决不实行南北分治。
北平礼遇民主人士
1949年,毛泽东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筹建新中国上。这项工作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二是通过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 筹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工作,虽然主要由周恩来负责,但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的一把手,在很多事情上仍然亲自出面。 83岁高龄的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要到位于香山南麓半山腰的双清别墅,和毛泽东谈事。毛泽东怕体弱的司徒美堂经不住吉普车的颠簸,就让工作人员准备好担架,到坡底去接。警卫人员找不到担架,毛泽东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藤椅做成一个简易的轿子。司徒美堂被抬上来后,毛泽东双手挽扶他“下轿”,把司徒美堂感动得连连拱手致谢。 新政府应该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外交、民族政策,新中国将用怎样的国号……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比如,关于国号问题,毛泽东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有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时用“中华民主共和国”;党中央的文件则有时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在新政协的一次筹备会上,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简称民建)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而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等则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毛泽东当时却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理由是:共产党救中国,而不是亡中国,新中国取代旧中国是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共产党反蒋介石不反孙中山。后来,何香凝解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包涵了“中华民国”这4个字,其实质是一样的;“民国”的“民”就是“人民”;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共和而奋斗,“国”自然就是“共和国”。毛泽东听后觉得有理,就不再坚持。 关于这段历史,曾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后来总结说:“召开政协和拟定建国纲领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胸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立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亦能本着共同负责的精神,竭智尽虑,为国献策,大胆发表意见,敢于进行争论。这种精神,为我国政治生活留下了一种宝贵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