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等问题的考验,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他们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路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不能背弃。孝慈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孝慈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本体性及以民为本的社会本体性。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契约经济,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古人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现今社会也是如此。以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础。慈孝文化是人际和谐的导航,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
如何以慈孝之道推进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呢?依本人拙见,第一 ,要以慈孝之道推进尊老爱幼风尚的形成。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青年、晚辈应尽的义务。为了抚育子女,父母日夜操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可以说。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耗尽了心血。当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有义不容辞的赡养责任。而所谓赡养。绝不仅止于口腹之养,还应包括“养志”。即在精神上给老人以愉悦,尊敬、体贴、爱护老人。比如。与老人说话应和气,讲礼貌;对老人的意见应多多尊重。即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应耐心说明,切忌心浮气躁,简单粗暴;对老人的教诲应虚心听取。一句话,只要对父母心怀敬爱之心,则“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这样,赡养老人也就不难做到了。而作为父母,对子女则负有抚育之责。爱幼。首先是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不受冻馁之苦。但是,这并非爱子女的全部,真正的爱不仅包括养,更要包括育,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逊志斋集》卷一《杂诫第三十七章》)那么作为父母,应当如何施教呢?“贤父之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谊。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说苑 建本》)也就是说。父母应当从培养孩子的道义,积蓄孩子的后天才能,对孩子的节操适时培养,视孩子的行为谨慎人手施教,只有这样。子女才能成才成器。对今天的父母来说,就是要教育子女养成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遵纪守法的观念。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品格,从而使子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也应注意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率人,自是不劳力。”(《朱子语类》卷二十三)反之, 则会“上梁不正下歪”。其结果当然不言自明。
第二,要以慈孝之道推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围绕“孝慈”,古人还提出了兄友、弟恭,用以调节家庭内部的人伦关系。儒家将其简化,是为“孝悌”,即孝亲敬长。这一观念,几千年来,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汉书·武五子传》中说:“阴阳不和则万物天伤,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深刻说明了家庭关系调适的重要性。一般讲,父母子女间的关系较易调节,大部分父母能够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多数子女也能承担起赡养、孝敬父母的义务。遗憾的是,婆媳矛盾多年来一直是困扰部分家庭的热点问题。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婆媳生理、心理、代差等因素的影响。要化解此矛盾.一方面需要儿媳“听而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尊重体贴婆婆,对于老人爱唠叨、好挑剔,应充分理解,不要斤斤计较,以年轻人的眼光去看待婆婆的意见,对,则应虚心听取;不对,也应委婉陈明,礼貌为先。另一方面需要婆婆“慈而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像爱护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儿媳,诸如儿媳着装、发式等个人生活问题应予以充分理解,不要横加干涉,儿媳的建议、看法,对的,也要积极采纳,听从规劝,不对,则应友好批评,不失长者风范。这样姑慈媳孝,相信婆媳关系也就不那么难处了,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自会油然生成。另外,孝道包含的“敬长”思想,对于建立“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邻里关系也大有帮助。如今,相当多的家庭注重的是自家内部的建议,在家门外却是“冷眼看世界”。单元楼里较为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早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在一些人看来,事不关己,就可高高挂起。住近邻多年互不相识,更谈不上互帮互助,已是现代城市的常见病。而“敬长”就是治疗这一疾病的良药。荀子说:“遇乡则修长幼之义”(《荀子·非十二子》),邻里虽非血亲。却有长幼之分。既然有长幼,晚辈对长辈就应尊敬、有礼,即所谓“贵老、敬长”(《礼记·祭义》,而长辈也应“慈幼”(《礼记·祭义》)。这样,邻里之间就可互相尊重、互相敬让,有活齐动手,有难大家帮。“外睦者,人事济。”(《省心录》)此之谓也。
总之,传统孝慈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天和未来仍具有普遍性、永久性意义。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把这一笔宝贵财富融人到今日之家庭美德建设之中,让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