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苏维埃财政部长林伯渠、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政治局委员李维汉等深入红四方面军部队,传达两河口会议精神,慰问红四方面军指战员。
遵照中央的部署,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4个团于阳江东岸、控制北侧茂县一线阵地,阻止和钳制川军,吸引胡宗南部南下;红四方面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各率一部分部队路经黑水、芦花北进,出毛儿盖,迂回松潘。
此时,胡宗南也正在向松潘地区集结,尚未部署就绪。如果红一、四方面军同心协力,以10万大军掩杀过去,打胡宗南一个立足未稳,冲决松潘要道,是完全有把握的。
6月30日,张国焘致电党中央,对抗中央决定,主张:“一方面军南打大炮山,北取河坝,以一部向西发展;四方面军北打松潘,东扣岷江,南掠天(全)、芦(山)、灌(县)、邛(崃)、大(邑)、名(山)。”
7月1日,张国焘致电党中央,以“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为由,拖延红四方面军北上,向中央施加压力。一些人在他的煽动下,向中央要权。
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芦花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问题。为团结张国焘北上,同意周恩来辞去红军总政委职务,决定由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委,并为中革军委总负责人(周恩来调中央常委工作,在张国焘未熟悉情况之前,由周恩来暂时帮助)。会议决定增补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常委,秦邦宪(博古)为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7月21日,党中央决定组成中革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一方面军的军团改为军。
整个7月红军内部都在争论。俗语说“兵贵神速”,在40多天里,胡宗南在松潘通道上早已深沟壁垒,严阵以待。国民党的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形成铁壁合围之势。东侧是岷江,南是大雪山,北是草地。这里集中了国民党200多个团的大军,南是刘湘的50个团向北筑垒前进;西是刘文辉的15个团,筑碉扼守大渡河;东是薛岳130个团,准备越岷江西进;北是胡宗南的27个团,恃险固守松潘通道。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均与红军无缘,使得《松潘战役计划》无法执行。
在红军内部争执不下的时候,红军发起了攻占毛儿盖战役。
毛儿盖居于松潘城以西50多公里,战略地位仅次于松潘。它是松潘大草地的门户与屏障。这里是两座东西相对而望的大山,中间一条宽20至30米的小河。
在部署松潘通道防务的同时,胡宗南分别伸出两根触须:一根前出镇江关一带,据守岷江东岸,与红军对峙;一根测出毛儿盖地区。在毛儿盖地区,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胡宗南曾当面叮嘱营长李日基,让他负责“搜索、警戒、打游击”,说:
“能打不能打由你自己做主,不要向我请示。”
当胡宗南听了负责守备毛儿盖的加强营长李日基到达指定地区之后的汇报,立即发现毛儿盖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马上复电,要求固守毛儿盖。李日基发电胡宗南,最少要一个团的兵力才能守住。胡宗南于是再派一个副团长带一个营进一步到毛儿盖了解情况。这位副团长看出毛儿盖是块死地,于是笼络了被胡宗南派往阿坝联络藏族土司途经毛儿盖的师部参谋,请其暗中帮忙。这位“钦差”回松潘后,禀告胡宗南:“至多一个营就行了。”于是胡宗南调回了后去的这个营和那位副团长。
毛泽东对打好这一仗相当重视,一方面军的红回军与四方面军的红30军各出动了一部兵力执行这次进攻任务。红军虽有优势兵力,但是胡军以逸待劳,凭险据守,在装备火力上又占有优势,这一仗红军打得相当艰苦,前后一共打了8天,于7月16日攻占了毛儿盖。胡军守备营长李日基带着不到100人的败兵逃回了松潘。有趣的是,在战况最为激烈的时候,李日基连续向胡宗南发出求援电报,胡宗南怀疑是红军企图“引蛇出洞”、“围点打援”,一律置之不理。一直到李日基弹尽粮绝的时候,胡宗南才下令撤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