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铜雕

客家祖地
红色呼唤--企盼腾飞的翅膀
目睹这块红色土地旧貌换新颜,令人振奋不已。然而,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却也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苦情。当年宁化人民让优秀的儿女参加红军,把最好的粮食送给红军,付出了巨大惨烈的牺牲。然而目前宁化仍然是全省19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县城西部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老区的财政状况更加捉襟见肘。至今还有不少革命基点村没有摆脱贫困,特别是在西部的淮土乡曾经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扩红模范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起点地之一,虽然踏上了红军的足迹,但因地理上的客观原因,这里水土严重流失,植被生长困难,山上尽是沙石,少见树木。艰难环境使老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约束。
闽赣两省的原中央苏区县在经济上同属落后地区,大体处在同一个发展层次,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央给予的扶持政策不同,双方每年所获得国家财政的扶持金额凸显差距之大。如江西省获得中央无偿扶持资金的瑞金县每年5000万元左右,于都县每年七八千万元。而宁化,每年只能获得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二三百万元,省里拨给水土流失治理费二三十万元。 如此悬殊的差距,相对使同是革命老区的宁化发展缓慢,加之“三无”(即无国道、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状态仍然是制约宁化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的薄弱是绞在宁化人的心里解不开的结。“改变不了‘三无’状况,宁化永远没法发展!”
怎样改变这个状况?宁化人民渴盼在走上幸福小康路上,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区人民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扶持。除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继续努力改变欠发达面貌外。还需要中央省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倾斜和照顾,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降低老区项目的准入门槛,要进一步加强老区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老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言以蔽之,当年同属中央苏区的人民在中国革命史册写下了同样光辉的篇章。苏区的人民在同一块红土地上耕种希望,也期待同样的收获。 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认真落实已有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适时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快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如在政策的制定上,对老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做到一视同仁。 ……。同一个心愿积淀在了几辈人心中,老区人民千年的呼唤,百年的企盼,压得人心坎痛。
宁化老区的人民理智地认识到自己在经济、技术乃至思想观念上的暂时落后,他们企盼中央给予宁化享受国家中部地区待遇,渴望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加大投入,增强这块红土地的“造血功能”,让宁化早日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插上腾飞的翅膀,他们一定能抓住后发优势,立志“十年磨一剑”,完全有可能发展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缩小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迅速发展起来!到时候一提宁化老区就象提当年的特区一样,骄傲和自豪!
宁化人民在努力着,也在企盼着!
(本稿件参考《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第四期刘国柱、潘治宏的《宁化纪行》一文及《宁化人民革命史》及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等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