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医院遗址

湖村烈士墓
红色记忆--刻骨铭心的悲壮
宁化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红旗猎猎,战马啸啸。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部分红军从宁化境内出发。当年,全县214个村就有204个村定为革命基点村,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青壮年13700多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是中央苏区扩红重点县。
“湘江战役”是雕刻在宁化人刻骨铭心的悲壮。湘江,是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为突破这道封锁线进行的湘江战役,打得十分惨烈,付出了沉重代价。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大部分将士为闽籍,其中一个团为纯宁化籍子弟。红三十四师担任长征红军的总后卫队,走在大队伍的最后,不断与追赶堵截的敌军进行战斗,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在冲破敌军包围,以急行军速度赶到湘江边后,所有渡口全被敌军占领。经过一路血战,师长陈树湘又率余部300多人奋力突围,沿桂湘分界的都庞岭山麓转战湘南。 这支部队共计6000多精兵,为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连夜过江,突破敌人40万大军包围圈,在无险可据的江岸开阔地带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拼死与敌人搏斗,绝大部分人都壮烈牺牲。1934年12月中旬,陈树湘率部突围时,不幸腹部中弹被捕,他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牺牲,时年29岁。现在,湘南道县人民还广为传诵着大部分由宁化人组成的由英雄师长陈树湘率领的英雄部队红三十四师血染湘江的故事。他们撰写的长诗《陈树湘将军之歌》,为许多媒体竞相转载。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宁化籍红军将士所在的红五军团34师与几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宁化籍红军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和悲壮的一页。
在长征突围中,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在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就约有3个人倒下…… 长征途中,6000多名宁化红军壮烈牺牲,列入《共和国英名录》的烈士达3300多人。解放时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为28人,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宁化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三人被授以少将军衔,是三明地区唯一的将军县。
红军长征后,宁化人民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摧残和疯狂镇压,被烧光灭绝的村庄达111个,6517名革命烈士惨遭杀害,被抓壮丁,逃亡和饿死的群众达3万余人,致使人口骤然下降,土地大量荒芜。宁化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在宁化,当年红军留下的印记很多很多,有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工厂、红军医院……
往事如昨 。 艳阳下,站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的铜像前,仿佛又听到了战马的嘶叫声,看到了宁化人民当年送别红军的情景。这段悲壮的历史如雕刻般留在了宁化人的记忆中,永不磨灭。从此,坚忍不拔、英勇顽强、艰苦创业的红色精神便在宁化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宁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