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黄洋界
凭借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契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井冈山地区积极转变观念,由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逐渐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结合起来,逐渐成为全国发展“红色旅游”的龙头城市。
精心规划 扬长补短
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据了解,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有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国家保护景点,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更兼有秀美的生态资源,使其形成红绿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仅今年1—8月,井冈山就接待游客达1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33%和42%。井冈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
然而,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目前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红色旅游展示手段较为落后,文物的陈列与展示以实物摆放内容居多,游客参与性活动较少,对部分游客特别是青年一代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发展迅猛的红色旅游热潮,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臻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此外,旅游项目缺少文化内涵,产品呈现单一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井冈山提出了规划先行的科学旅游战略。早在1995年,井冈山市就提出了“科教立市、旅游兴市”的口号,聘请专家确立了《井冈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示范》课题,确立了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业的战略目标。加大对革命遗址、遗迹资源的开发、挖掘、整合和保护,使之成为一座座园林式的景点。举世闻名的黄洋界是井冈山最有代表性的红色遗址。先前,这里只是战壕数条,断壁残垣几堵。经过不断地美化修缮,如今的黄洋界已是绿阴蔽日,绿涛如海。历年旅游“黄金周”期间,每天都有近万人上黄洋界参观。茅坪八角楼闻名遐迩,毛泽东曾在这里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为突出革命主题,近年来井冈山投入300余万元,在八角楼旁新建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红军村,使这一景点内涵更丰富,真正唱响了红色旅游的主旋律。
考虑到现代旅游的发展需要,井冈山市在规划的同时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统筹布置,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接待条件。红色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区,一般不具备区位和交通优势,可进入性较差。在井冈山市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井冈山立体交通网正逐步形成。2004年5月,井冈山机场通航;2005年3月,连接赣粤高速公路的井冈山高速公路正式开通;井冈山铁路正式破土动工,到2006年底竣工通车;2005年7月,井冈山又开通了吉安至北京西和吉安至深圳两趟始发旅客列车,结束了没有始发旅客列车的历史,从而有效解决了游客“进得来,出不去”的后顾之忧。
城市的定位与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定位往往有其相异之处。井冈山中心景区茨坪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红色旅游的升温带来游客连年增长,原井冈山与原宁冈县合并后,市政规模扩大,茨坪常住人口呈直线上升状态,由此也造成环境等诸多生态日益恶化等现象。为此,2005年4月,井冈山市政中心所有单位全部下迁至距离景区26公里以外的地方,把原有的行政办公楼改造成宾馆,腾出空间发展旅游业,为井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出特色 一荣俱荣
如何让“井冈山”这块红色品牌更显魅力,关键在于“红”出特色,“红”出水平。井冈山市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不贪大求全,始终以红色为基调,不断强化“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的主题。一方面,围绕着“红色”这个特点,把爱国主义的基调融进其中,吸引国内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