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是河北省惟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它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位于省会石家庄育才街181号,主体建筑为仿明清民间庭院,建筑风格清雅别致,简明朴素,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展厅6个,面积为2000平方米,另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展馆的四周有冬青及花卉环绕,将整个展区装点得极富民族文化特色。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首期推出了《民俗文物专题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ZK)〗好评,同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年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注重加强业务基础建设,不断增加民俗文物馆藏,积极改造和整修展览环境,努力提高陈列水平,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在河北省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特有的教育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力度,发掘民俗文化内涵,2000年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与河北大学联合成立了河北民俗研究所,以更好地促进河北省民俗文化事业的开展,同时,河北大学把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辟为民俗教学实验基地。
1、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承中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庭、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民俗既是人类社会各集团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的主要社会现象,又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此而形成的中国民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一座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由于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它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民俗文化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这已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瞩目。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成为维系祖国统一、进步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充分地利用民俗文化来完成对当代文化的补充,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是依靠建设民俗博物馆来实现。民俗博物馆,是一般社会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分支,它建立的目的在于梳理历史和现实的民俗文化事象,并把它通过民俗文物等展示出来,使人们得以认识民俗的发生、发展、性质、功用等,因而激发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情操,汲取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机营养。那些造型古朴、浑厚、充满民族特色的先民生活用品代表了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延绵不绝的燕赵文化,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以往在河北这方热土上充满情趣的农业社会,体会到淳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生产力。通过新旧民俗的对比,可以清楚地感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民俗文物范畴广泛,包含着民俗传统与民间信仰和民间礼仪等精神在内,通过对它的有规划的陈列,就可以体现出河北大地上先民生活的简影和历史的变迁。
通过民俗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与高等院校学生和社会青年,他们大都生长在新中国,对传统和民族文化比较陌生。建国以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的高速发展使原来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受到很大冲击,那种延续千年的小农经济已逐渐解体,由此而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