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军队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胜利,乃是因为这支军队来自农民,而共产党人则是这支军队的组织者。这些胜利是凭着自觉和才智将中国人民的潜在力量调动起来的结果。”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与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她一生六次访华,几乎都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抗战期间,她深入前线,如实报道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作战、抵御外侮的伟大奋斗历程。她撰写的《毛泽东的思想》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帮助世界更准确理解中国革命的方向与内涵。毛泽东称她为“一个很好的‘中国人民的宣传家’”。
“每前进一步都要通过斗争”
1885年,斯特朗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她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年仅23岁便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大学毕业起,斯特朗便积极投身美国的工人与妇女运动,她关心人类进步事业,对新社会形态和革命运动抱有浓厚兴趣。
1925年,斯特朗第一次访问中国。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斯特朗说,吸引她的不是“异国圣地文明和古代宫殿”,也不是这里的“珠宝和丝绸”,而是“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革命运动”。在苏联人鲍罗廷的帮助下,斯特朗对省港大罢工展开了深入报道。这段经历让她由衷感慨:“我第一次感觉到中国人民所具有的接管他们国家的力量。”在广州妇女解放协会的活动现场,一位中国妇女告诉斯特朗:“每前进一步都要通过斗争,即便只是拓宽广州的几条街道,也是如此。”正是从这些已然觉醒的中国女性身上,斯特朗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光芒。
两年后,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斯特朗再次风尘仆仆地赶到中国,向全世界揭露了蒋介石背叛中国革命、镇压革命力量的真相。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给予高度评价:“有勇气把中国人从中世纪推进现代世界的,将不会是那些北方或南方的将军们,不会是那些胆小怕事的政客官僚们,而必定是这样的工人和农民。”

1928年斯特朗出版《千千万万中国人》一书,介绍前两次来华见闻和中国人民的斗争。
“八路军获得了力量和声望”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斯特朗决定重返中国,因为“中国人民终于联合起来抗击日本了,而这是对人类前途最重要的革命斗争”。此行是她时隔十年后的第三次访华。1938年1月,斯特朗自山西临汾出发,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山西省洪洞县马牧村——一个“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记”的隐秘村落。彼时,朱德正率八路军总部驻扎于此。斯特朗在她的著作《人类的五分之一》中写道,我非常幸运,因为八路军所有的将军都在那里,他们正在举行一次军事会议。她以细腻的笔触精准记录下对这些将领的最初印象:朱德朴实得像位农民,一点也没有架子;贺龙粗壮结实,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刘伯承戴着眼镜,彬彬有礼。
斯特朗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十天,与官兵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在这里,她“渐渐地认识到并喜欢上这支军队的特点”:坚定不移的信仰、艰苦朴素的作风、充满传奇的经历,以及官兵间深厚无比的战友情谊。“对八路军来说,每个普通士兵都是宝贵的,不仅是他的生命,而且他的主动精神都是宝贵的。”附近的村民告诉斯特朗:“1936年红军在这里的时候,他们一点没有动我的东西。那时候,穷人热爱他们。可是现在,人人都热爱八路军,因为他们保护我们不受日本人的奴役。”
斯特朗称,这些特点是中国军队中罕见的,也是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罕见的,“正是这些特点,使这支军队获得了力量和声望”。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