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整整八十周年。回顾红色抗战历史,纪念缅怀为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而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做出重要贡献的英烈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这是一部,尘封保管整整近80年的组织人事干部档案,记载着父亲谷玉峰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亲身经历,以及近百年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笔者以档案为主线,查阅收集了大量有关历史资料,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十多年来,全家曾三次进京,先后到陕北延安、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国内10多个省、市,谷玉峰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以及档案管理、党史研究、地方志、纪念馆等有关的单位、部门,拜访谷玉峰的老战友、知情者,进行实地了解考察,寻求穿越时空的历史见证。初步完成回忆录《追寻父亲的足迹》--揭秘谷玉峰档案历史事件及亲身经历。本文节选百年风云有关抗日战争烽火岁月,那些惊世往事和红色传奇故事。
一、重走父亲抗战之路
父亲谷玉峰,学名谷战彪。1908年11月,出生在河南省舞阳县辛安乡大沟里村一个农民家中。生于忧患,长于战乱。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棒,少年习武。档案记载着他20多年军旅生涯,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位革命军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谷玉峰(1908-1966)河南舞阳人。 1931年参加第29军第2师2旅3团3营,先后参加了喜峰口-罗文峪抗战、七七抗战、中条山会战、张家口暴动奔延安。历任班长、排长,管理员。坚持了14年抗战。 图1:2023年5月拍摄于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
2011年,我们全家专程第一次从东北沈阳到北京、陕北延安,踏上追寻父亲足迹的征程。2014年,又到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地,重走父亲的抗战之路。先后来到喜峰口、罗文峪、遵化石门镇、中条山等抗战战场旧址、烈士陵园等地。通过系统学习史料、结合深入实地考察,进一步的了解抗战历史红色文化,初次撰写《谷玉峰--革命之路的奋斗者》纪念文章,在2023年3月纪念“长城抗战”90年之际,全文收录编入由李惠兰教授等编写的《爱国者之歌》一书。同年的5月,参加第29军后代组织的参访团纪念活动,再次来到这里,重温红色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图2:《苏家屯区政协志》《河南省舞阳县文史资料》《爱国者之歌》三本书

图3:2023年5月拍摄于喜峰口长城雄关大刀园第29军后代参访团合影


图4-5 2023年5月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谷玉峰和战友们图片前

图6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父亲谷玉峰与战友们图片
(一)牢记九一八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侵略者在沈阳悍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军的爱国官兵们奋起反击,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一枪,这黑暗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之路,燎原之势揭开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序幕。辽沈大地成为抗日战争起始地、爆发地。

图7:沈阳九一八历史纪念馆
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整编了参加中原大战的西北军冯玉祥、宋哲元余部,统编为东北军第3军,军长宋哲元。
父亲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初,在山西昔阳参加了由张学良统管的东北军第3军。6月17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重编新番号,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
“9·18事变”后两天,第29军宋哲元军长率部下七名将领向全国发表通电:“团结御侮、誓雪国耻”,亲笔致函张学良表达自己对日本侵占东三省“卫国御侮”的建议,并主动请缨出战抗日。
宋哲元面对“9·18事变”后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从思想和军事两个方面开展练兵运动,特别注重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士兵起床要唱起床歌,饭前要唱吃饭歌,睡前要唱睡觉歌。
《吃饭歌》:“这些伙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日本军阀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睡觉歌》:“外患方多,卧薪枕戈,人人奋勉,努力工作,不可懒惰,救我中华,挽我民国。”
每逢国耻日,馒头上都印着“勿忘国耻”四字。还规定在每日朝会出操时,带兵官或值班长与士兵必须高声问答:
问:东三省是哪一国的地方?答:是我们中国的!
问:东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们痛恨吗?答:十分痛恨!
问:我们国家快要亡了,你们还不警醒吗?你们应当怎么办?
答:我们早就警醒了,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保卫国家!
宋哲元在全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口号已成为第29军官兵上下同仇敌忾的精神支柱,也是第29军的军魂。
父亲从军后就投入到了集中系统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和文化中。对于爱学习的父亲,抓住时机如饥似渴地发奋读书学习。经过2年多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严格刻苦的军事专业技能特殊训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斗中学习战略战术。部队的培养教育使他军事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战术水平提高很快,文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经常受到上级长官的表扬肯定。
日本侵略者频频逼近长城,窥视华北野心勃勃,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第二个“满洲国”。1932年8月,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由张学良代理蒋介石兼任的北平军分会委员长。
1933年元旦,日军向驻守山海关的东北军发起了攻击,经三日激战后,日军占领了山海关,接着紧逼热河。张学良于2月12日,以“确保冀热,巩固平津”为目标,下令将北平军分会所属部队进行编组,将华北各军共组成8个军团,沿长城一线由东向西排开,决心在长城与日军决战。
宋哲元被任命为第3军团总指挥。第29军下辖3个师已从山西、察哈尔驻地开出,到达京东通州、三河一带集中驻防,开赴长城前线准备对日作战。全军官兵的士气旺盛、爱国热情高涨。
3月4日,日军占领了承德,夺取热河全境,至此,东北四省全部沦陷。华北危急矣!
日军马不停蹄地逼近长城,于是,30万中国军队摆在了长城防线,在这道东起冷口、西至独石口,1000余千米的防线上,中日两国军队展开了一场空前的鏖战,中国军队打响了轰轰烈烈的长城抗战。
“3月初,第3军团总指挥、第29军军长宋哲元,接到北平军分会开赴长城喜峰口、罗文峪、马兰峪一线防守御敌的命令。立即传令冯治安统所部第37师各旅进驻喜峰口;令刘汝明统所部暂编第2师各旅进驻罗文峪;令张自忠统所部第38师进驻马兰峪,接应喜峰口、罗文峪前锋两支军”令“由37师109旅旅长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

图8. 2023年5月拍摄于喜峰口长城抗战旧址敌楼外景
(二)“长城抗战”刃卷喜峰口
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滦阳镇石梯子村管辖境内,口之东有董家口,西有潘家口。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长城依势蜿蜒,华北赖以屏蔽,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喜峰口若被突破,即可占丰润下唐山,直取平津。所以喜峰口之战亦是保卫华北的一场决战。在唐山文史资料和专家、学者所著史料都有详细记载。
1933年3月,震惊中外的喜峰口长城抗战打响了。
第29军从3月9日下午接防喜峰口,就急忙投入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喜峰口东北侧长城最高山顶,及口外的孟子岭等多处高地的战斗,直至16日连续战斗七昼夜,一直死守喜峰口。守住了阵地。老婆山争夺战和夜袭敌营是其中最为激烈的两场战斗。29军损失惨重,日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图9:长城抗战旧址敌楼内景
最著名的当属3月11日夜至12日的“大刀队夜袭”。夜袭方案经宋哲元批准,分别由三位旅长率队绕攻敌阵,“则以赵登禹攻其右侧背,以佟泽光攻其左侧背,以王治邦坚守正面本阵地,相机出击”。
各夜袭部队,乘夜色掩护,在村青年樵夫、猎手关仁景,行伍出身的义士于连贵等向导带领下,顺着樵夫打柴的羊肠小道,披荆斩棘向山上爬。分头绕到日军阵地背后宿营地蔡家峪、白台子、三家子等地,发挥近战、夜战特长,用大刀片砍、手榴弹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袭击敌人的营地。
日军本以为喜峰口已占领,可以放心睡大觉了,所以各宿营地没有准备。夜袭敌营的战士们,先把手榴弹扔进帐篷、营房,鬼子被炸得不死即伤、鬼哭狼嚎,万万没有想到半夜在睡梦中骤遭袭击。只见刀光闪闪、鲜血飞贱、杀声四起,被这突如其来、大刀飞舞的气势所震慑。杀得敌人措手不及,如惊弓之鸟,在阵阵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中顾不得穿衣,纷纷拚命外逃,站在门口的大刀队员,手起刀落,这些凶恶的侵略者跑出来一个就被砍死一个,血肉横飞。等他们明白过来,已成了刀下之鬼。
在村外,赶来应援的日军包围过来,一场反包围的拚杀战展开了,大刀敢死队边战边撤,敌人渐渐缩小包围圈。“在这场残酷的肉博战中,敌步兵、骑兵死尸累累,佐官以下无一幸免。500名的大刀敢死队壮烈牺牲477人,只有23个勇士和向导于连贵冲出重围。”终于夺回老婆山高地。

图10. 2023年5月拍摄于喜峰口长城抗战大刀队战斗战场
在战斗中获得两日后日军将进攻罗文峪的计划情报。
(三)血战罗文峪
“3月16日天亮之后,日军第一飞行中队的20余架飞机临空助战。罗文峪正面的激战也随之展开。敌人先是狂轰滥炸,重炮轰击,又令步骑冲锋。罗文峪左右十里地动山摇,炮声震天,弹落如雨烟火冲天,山头树木皆被日军炮火烧毁。炮击轰炸过后,日军的大队步兵、骑兵,分数路轮番进攻。刘汝明统军据阵死守,两军恶战,远以枪炮对射,近用手榴弹、大刀刺刀混战、肉搏。阵前硝烟滚滚,烈焰腾空。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呐喊声相互交织,震荡山谷。”
“17日晨8:00许,日军出动20余架飞机,铺天盖地,黑压压一片低空飞行,呼啸着投下几十枚大炸弹,同时大量释放烟雾弹,顿时阵地上一片火海,浓烟夹着气浪,升腾翻卷着,令人窒息。许多官兵昏倒在阵地上。刘汝明通知各团,紧急抢救伤员后,继续投入战斗。接着,敌人的步兵、骑兵蜂拥而来。”
《宋哲元先生文集》中记载了战斗的情景:“而罗文峪正面之激战,守军据长城为阵,日军非夺此不可,则以炮火集中轰炸,猛烈进扑,致完整之城垣,摧毁无遗,砖石炮弹,横飞遍野。此得彼失,绝不相下。两方伤亡之惨,较喜峰口战殆有过之。而刘师长汝明率队来援,军心益振,毙敌千数,敌不支,遂败退,我亦伤亡700余人。”
直杀的天昏地暗,晚九时始休战。打退敌军无数次进攻。大刀刺刀肉搏、冲锋反复达数10次。阵前日军人马尸体,横七竖八无以计数。守军也折损过半,损失惨重,牺牲惨烈,比喜峰口战役有过之而无不及。
谷玉峰所在的连队是暂编第2师第2旅3团3营,营长刘云生,他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讲武堂。父亲和他的战友们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同生死共患难,一起参加了闻名中外的长城抗战喜峰口--罗文峪战役。由于父亲在第29军接受两年多系统军事学习教育,经过了严格刻苦军事技能训练,作战技能提高很快。打仗勇敢冲锋在前,不久就被提升为班长。
刘汝明统军追出十里之外,方收兵回营。自此日军退出罗文峪口十里之外,再不敢来攻。 罗文峪激战,第29军仅可统计的伤亡就达1200人以上,占守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可谓惨重。但是,暂编第2师刘汝明部,由宋哲元军长领导,在兄弟师的密切配合下,并肩作战死守罗文峪一线,与进犯日军浴血奋战、予以痛歼。从而保住了罗文峪,也保住了古都北平。

图11.1933年战地记者拍摄于罗文峪长城抗战战场第29军刘汝明暂编第2师坚守罗文峪
遵化人民至今都不忘,“他们日夜守卫在长城各要口,英勇作战,屡屡打败敌人进攻,迫使日寇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博得全县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与支持。”
“遵化乃至全国人民无不交口称赞:‘那是一支抗日的英雄部队。’在英雄部队的感召下,遵化人民万众一心,不分党派军民团结共同抗敌,支前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群众的全力支援深深地感动了29军抗战官兵,大大地鼓舞着将士们的斗志,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同胞们大力支援,誓死保卫长城,誓与长城共存亡,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局势的变幻,29军官兵不得不眼含热泪告别了长城,告别了全力支援他们的遵化县广大人民群众。宋哲元军长在临别时激动地说:‘这次长城抗战,多亏遵化各界父老兄弟姐妹们的大力支援,精诚合作,才能够保卫了罗文峪口,这是用血肉筑起的军民团结一道新的长城!我们要千秋万代地保护他!’”
(四)喜峰口、罗文峪大捷
“喜峰口、罗文峪激战的结果,日敌死伤达6000人左右,大佐以下,少佐以上共死53人,曹长以上30多人,俘伪蒙军2700余人,装甲车6辆,大炮11门,机枪36架,日皇御赐军旗4面、摄影机1架,其他粮秣辎重无数。”
这是自九一八日本侵吞东三省,继陷热河省以来,中国军队抗击日寇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但是29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官兵伤亡达5000余人,损失全军参战部队三分之一,他们勇敢杀敌为保卫祖国的领土,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为此日本参谋部所编之《满洲事变作战径过之概要》中宣称“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日支、日俄、日德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
喜峰口、罗文峪大捷,第29军大刀队多次夜袭敌人,大获全胜。军民闻报,捷讯传来,举国振奋!令广大蒙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当时全国各大报章争相报道,宣扬第29军官兵将士的英雄事迹,以及创造了发挥大刀近战肉搏英勇杀敌的事迹。《益世报》大篇幅撰文;“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抢回了山,夺回了岭.....这个故事,岂不比(法军守卫)凡尔登的故事还威武!还壮烈!还光荣!还灿烂!”他们成了全国人民的心目中英雄。
喜峰口、罗文峪的浴血拼搏,使第29军的大刀队名扬天下,为中华民族所感动和骄傲。而他们手中的大刀也成了29军的标志。“各地嘉奖函电和慰问团,雪片般飞向喜峰口、罗文峪。各方民众,以至欣至佩之精神,组织各界慰劳团体,携带大批慰劳物品,...前来阵地,慰劳守军将士。受全国民众之称扬援助,为国军抗日以来所未有者也。”
“一时舆论,以为29军是役,有过于上海十九军之战。而29军仓猝接防,敌已冲至,于守军纷纷溃退间,冲锋而进,但以手榴弹、大刀,肉搏相争。两次奇袭,绕攻敌后,一夜之顷,毙敌数千。宋总指挥之料敌如神,诸将士之拼死用命,实属罕见,故能建此伟绩,盖非虚誉。其文电来贺,日不暇接,全国皆为倾动......爱国之切,感激之诚,一时势如鼎沸焉。”“喜峰口长城抗战,已写入中国国宝档案,载入世界军事史册”。
(五)机智神勇的大刀队队员
第29军大刀队之出名,首见于长城抗战中之喜峰口、罗文峪战役。卢沟桥事变中,第29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力向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直到第29军扩编为3个军后,奔赴全国各个抗日战场,在历次战役战斗中都有数不清的大刀队、敢死队的出现,如雨后春笋般在发展。千千万万个大刀队员在成长,他们每人身背一口大刀,明亮锋利,威风凛凛,勇士们举起大刀的英雄形象,展示的是人们对于那一段历史的记忆。

图12. 2023年5月拍摄于喜峰口大刀园
谷玉峰从1931年第29军建立,一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第29军扩编取消番号,整整7年多都在第29军。“当了3年士兵、2年多班长,又担任过代理排长、排长。”
第29军的官兵们在装备、武器弹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手中的大刀在夜袭、偷袭、突袭短兵相接,肉搏战、近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刀成了他们鲜明的标志、克敌制胜的传统法宝,继承和发扬了“抗战大刀精神”。
在很多资料记载中可以看出29军大刀队的大刀队员,个个神勇精干、机智果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贵神速如同天军天使从天降。攀悬崖、袭敌营、杀倭寇、炸据点、夺日旗,到处都闪现他们敏捷健壮的身影。山高林密水深阻挡不住他们的步伐,上刀山下火海到处都有他们留下的足迹。他们人人身手不凡,武艺高强。直杀得鬼子人仰马翻,闻风丧胆,屁滚尿流。“敌以枪炮,我以大刀血肉”,威名远扬、彪炳千秋。
29军大刀队已深入人心。就连儿童歌谣也在唱“手心手背,狼心狗肺,日本鬼子就怕中国大刀队”。
二、《大刀进行曲》创作的时代历史背景
长城抗战,第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罗文峪重创日军。神州大地,中国人民热情讴歌大刀队的杀敌精神。当年报纸上曾登出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当时年仅23岁的麦新,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战斗的惨烈,《大刀进行曲》也就在这种氛围中酝酿。
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宛平城的第29军奋起抵抗。组织了150人的大刀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冲入敌阵”,刀光在敌群中闪耀,八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在刀光中拉开了序幕。第29军大刀队的威名又一次远扬天下。那枪声,是吹响中华民族抗战的冲锋号角、是守护我们家园的狮子发出的怒吼,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信心。
卢沟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作曲家麦新有感于第29军奋勇杀敌的事迹,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连夜谱出这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呼号、怒吼般的旋律喷涌而出,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让29军英勇杀敌的事迹传遍全国。歌曲响彻全中国,就像抗战的号令,鼓舞着人们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战斗之中。
《大刀进行曲》被当时进步的文化界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音乐,与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相提并论,并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大刀进行曲》的歌词,先后有原始版本与现在流行两个版本。原始版本的歌词是: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原始版本,现陈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存。现在流行版本的歌词,把“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大刀进行曲》那荡气回肠的战斗歌词,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族侵略所发出的最震撼人心的怒吼。火山爆发般的强大力量,唱起来像大刀一样势不可挡。“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颇似战场上短兵相接、手持大刀向敌人冲去时的呐喊,刚劲有力!最后一声:“杀!”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充分表现出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激发起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这首歌当今大家都会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诞生的时代背景、来历。

图13.2023年5月拍摄于喜峰口雄关大刀园与冯强老师合影
三、伟大的“抗战大刀精神”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歌曲,是最有力量的抗日歌曲,是当时著名作曲家麦新专为第29军大刀队创作的,从当初在29军全军将士官兵中传唱,成为第29军的军歌,到唱遍整个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人民解放军及海内外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友人都在唱。唱遍了神州大地,唱响了中华民族,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的战歌。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奋勇杀敌。
从大刀队的英勇杀敌,到《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和传唱,喜峰口、罗文峪的大刀之役已经从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力量的象征。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大刀精神”,已成为第29军的军魂、精神灵魂。
“大刀精神”,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用流血牺牲铸就的英勇无畏、不屈不挠、拼搏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军队就是用这种精神,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轰轰烈烈、震惊中外的“长城抗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抗战大刀精神”。使之发展凝聚成为一种中华传统大刀精神文化。
“长城抗战”,实质是由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前方将士官兵流血牺牲,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人民战争、牢不可破新的“抗战长城”。这是一道具有为国捐躯、民族牺牲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长城”。
因此,《大刀进行曲》我们一定要永远地传唱下去, “抗战大刀精神”要世世代代的弘扬传承下去,直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直到世界和平的到来。
新时代新时期需要“抗战大刀精神”!

图14. 2023年5月与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馆长张国华合影
四、《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创作与长城抗战
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在长城抗战中完成、诞生的又一曲抗战歌曲。1933年3月11日,在古北口蟠龙山长城一线,中日两国军队的交战正在激烈进行,田汉亲眼看到日军用重炮把山顶上的长城撕开了一条20多米宽的缺口,数千名中国官兵在一次又一次反冲锋中,牺牲在长城垛口内外,他们的尸体竟然填平了被炸开的20多米长的长城垛口。田汉当即在笔记本写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随后,田汉、聂耳又亲自奔赴前线,慰问英勇抗日的勇士。在纷飞的战火当中,士兵们的英勇无畏,激发出他们的创作灵感,一首战歌逐渐完成:“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可以说,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是国歌歌词的最初创作源头,作者亲临古北口长城战场,深切体会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感悟到血肉和长城的关系。于是,写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壮美诗句。
长城抗战,中国军队有多少官兵将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他们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浴血奋战,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留下了一段段悲壮的历史,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五、长城抗战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
华北地区30余万中国军队,组织起来编成8个军团进行抵抗。各军团从山海关西绵喜峰口、冷口、罗文峪,延至古北口长城沿线设防。不分是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还是中央军,不论是杂牌军部队,还是黄埔系,在民族存亡之际,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共御外侮。将士多誓言杀敌、英勇献身,给日军以重创。
长城抗战虽然结束了,但是,这道用前线将士血肉之躯铸起的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的“抗战精神长城”,即将迎战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
六、长城抗战永远铭记
在这场长达数月的战斗中,特别是长城沿线的争夺战中,中国军队官兵展现了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以血肉之躯抗击外侮,在山海关、在喜峰口、在冷口、在罗文峪、在古北口,写下无数泣血的篇章,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长城抗战80多年后的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系列片《远方的家》栏目“长城内外”,连续多集专门详细报道了“笫29军军长宋哲元率部迎敌,指挥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肉博白刃血战,英勇砍杀日寇的战斗故事,以及抗日将领赵登禹率领500名勇士夜袭日军,大刀敢死队壮烈牺牲477人、只存活了23人的英雄事迹。在这里至今广为流传。”
记者还把当年在长城脚下罗文峪村村民,与29军官兵一同抗战的历史故事,进行了详细报道:“就是在这里,当年山上长城上打着仗,战斗打得惊天动地、地动山摇,而山下村里所有大人小孩老百姓,照样为前线官兵该烙饼的烙饼、该烧水的烧水忙得热火朝天,全力以赴支援长城抗战。有了村民的鼎力支持,前线的战士才能够全力浴血奋战。”
“大刀队夜袭水泉峪,是罗文峪村熟悉山间小道的村民带路,黑灯瞎火摸到灰蒙蒙全是帐篷的敌人营地,经过一番砍杀战斗,这些头朝里脚朝外的鬼子都做了刀下之鬼。长城抗战的胜利也是兵民团结的胜利,军民本来就是一家人。第29军有功劳,罗文峪村也有功劳。”
“罗文峪是长城的重要关隘,曾经设有四个隘口,有22座敌台,记者看到大部分的敌台被飞机炸毁,在城墙和敌楼墙上至今还留存着密密麻麻、大大小小风化的蜂窝状枪眼。惨烈的长城抗战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但罗文峪残破城墙和敌台依然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图15.罗文峪长城抗战战场敌楼
2024年春节2月11-1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长城之歌》大型系列专题片。第5集“脊梁”,再次分别报道了当年长城抗战的各战场战斗场景。“喜峰口长城抗战第29军,是一支英雄部队,军长宋哲元给每个官兵配备一口3尺长、最重4斤的大刀。旅长赵登禹率领500大刀队员,夜袭敌营,仅存活了23名勇士的英雄事迹。喜峰口长城隘口因修水库,已成为”水下长城”,墙体完整,清晰可见;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罗文峪长城抗战战场,守军第29军顽强抵抗的老照片,被炸得千疮百孔的敌楼;石门镇埋葬36麻袋300多名不知姓名士兵的大墓,立有烈士公墓碑,在陵园里共埋葬着第29军牺牲士兵600多人。经整修一新的遵化市石门镇长城抗战烈士陵园,纪念碑高耸入云。”专题片还报道了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山海关抗战何柱国部,商震、傅作义等部都参加了长城抗战及古北口七烈士墓碑等。再现了长城抗战那场惨烈悲壮的场面和留下的不可磨灭抗战历史记忆和印记。


图16、17 . 喜峰口抗战长城入水处

图18.喜峰口抗战水下长城
七、前仆后继长城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
在当年第29军将士浴血奋战、抵御外敌洒满热血的这片阵地上,又有一批批长城抗战历史文化传承人、奋斗者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以民营企业家张国华为代表的艰苦创业者,就像当年的战士一样,在这片热土上努力开拓、耕耘、建设、坚守着,已整整25年。他创建的板栗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拥有数万亩板栗生产基地,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创造了价值。发展经济,改变了家乡山区贫困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迁西板栗之乡”。还充分发挥利用特有的长城抗战文化红色资源,在这里创建了“喜峰雄关大刀园”、“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题写的“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高耸挺拔。
2015年8月,国务院公布喜峰口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长城文化公园;202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做好全面升级提高工作,努力实现AAAA级旅游景区、青少年“体验抗战训练营”两个宏伟的奋斗目标。

图19. 2023年5月向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敬赠三本书、参加座谈会
在当年杂草丛生荒凉的石门镇长城抗战烈士陵园,多少年来一代代的守护者,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保护科学管理,如今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年前竖立起了烈士陵园牌坊,整修了烈士公墓,建立起“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同时还新建了“长城抗战史料陈列馆”。目前正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展。

图20. 2023年5月拍摄于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

图21. 2023年5月拍摄于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

图22. 2023年5月拍摄于遵化长城抗战烈士陵园

图23. 2023年5月拍摄于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长城抗战史料陈列馆
在当年父亲谷玉峰和战友们,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抵抗、奋战的罗文峪长城抗战战场遗址,十年前新建了遵化罗文峪长城抗战博物馆。

图24. 2023年5月拍摄于遵化市罗文峪长城抗战发生地

图25. 2023年5月拍摄于遵化市罗文峪长城抗战博物馆


图26-27 2023年5月委托冯强老师向罗文峪长城抗战博物馆敬赠三本书
在喜峰口、罗文峪、遵化石门镇建立的长城抗战博物馆,收集、珍藏、陈列着大量长城抗战的历史资料、珍贵文物和第29军参加喜峰口-罗文峪抗战将士的照片、图片生平资料。父亲谷玉峰和他的战友名列在其中。2023年5月,向”三馆”和遵化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赠送了《苏家屯区政协志》、《河南省舞阳县文史资料》、《爱国者之歌》等书籍珍藏。
以李惠兰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及第29军后代,正视珍惜历史,还历史于本来面目。为了让人们永远牢记这段历史,让后人缅怀纪念英烈,弘扬长城“抗战大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多少年来为“两园、三馆”建设奔走呼号,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在各级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家、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项教育、造福子孙后代的一系列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家国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传家宝,铭记青史照汗青。树立起一座抗战历史丰碑,为全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筑起一道新的坚不可摧“精神抗战长城”。烈士英灵永在、丰碑永存、精神永驻,功德无量。
八、继往开来革命之路奋斗者
在1931年初参加第29军的谷玉峰,20多年的军旅生涯,常年在外,行军打仗、戎马半生。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征程遍及全国20多省、市。曾先后五次进驻三晋大地,四次驻防察哈尔省,四次奔赴冀省河北。在河北这片革命红色热土上,在迁西喜峰口、遵化罗文峪、张家口,在阜平晋察冀军区及晋察冀中央局等多地多年战斗、工作生活。与长城有着不解之缘,长城内外是故乡,情系这里的长城人民群众。
做为亲身参加和经历14年抗战的老兵,练就的钢铁意志就像长城的砖石一样,铮铮铁骨铸忠魂。始终报定抗战到底矢志不渝、日寇不除誓不回还的决心。六次挺进东北、辽宁,扎根第二故乡。
参加长城抗战喜峰口-罗文峪战役;驻防张家口一带,镇守长城边关要塞,坚守“察哈尔抗战”“七七事变”卢沟桥枪声,宛平城炮隆,张家口-南口保卫战,长城沿线烽火连天,血洒平绥铁路;徐州会战、中原会战、中条山会战正面战场抗战;为掩护战友撤退,“战死”中条出死入生,落入敌掌;严刑拷打不堪凌辱,夺鞭子抽鬼子,投入死牢强定“罪犯”获重刑;强制远遣到东北中苏边境东宁,服劳役二年,坚持反抗斗争,又加刑一年。在东北及华北多地深受劳役之苦、饱尝监牢其害,长达三年之久。坚持经济抗战,“捣老日”磨洋工。时刻寻找报仇逃出魔掌的机会。
1944年6月的一天,在父亲非常熟悉的张家口,夜半时,在火车上发动了由队长叶得胜领导的“张家口暴动”。曾在第29军服役整整七年的大刀队队员谷玉峰与9名战友、工友们手无寸铁,赤手空拳、机智勇敢的与10个押车鬼子,展开殊死肉搏血战。“杀死了这10个鬼子,夺了步、手枪支8支,率全队90余人,毫不犹豫的跳下火车”,越长城、寻八路、奔延安。经晋察冀军区、中央组织部门审查结论为“张家口暴动”。“晋察冀军区介绍到延安王家坪中央组织部,中组部安排到延安第二保育院工作,任上士班长,管理员。”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中央军委直属单位工作。


图28. 谷玉峰档案入党呈请第一页

图29.谷玉峰档案入党呈请第二页
遵照党中央的决定,于1946年11月撤离延安,组建了“护送东北干部子弟队”,谷玉峰担任“东干队”的管理员。负责全队大人孩子衣食住行、总务后勤工作。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重托和光荣历史使命,护送延安中央第二保育院王晓怀、解延风以及晋察冀军区、晋察冀中央局等50多名2-7岁、父母在东北前线的党、政、军干部孩子,到东北哈尔滨。经过行军转移再次奉命来到晋察冀军区及中央局。在彭真书记和东北局的精心安排下,东干队踏上了越长城、渡海、跨国长征的航程。
一路上冒着枪林弹雨,躲过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敌机狂轰滥炸;闯过敌占区一道道险象环生的封锁线、哨卡关口,甩掉敌人围追堵截;翻越座座高山峡谷、踏过冰雪险关;二次抢渡黄河、跨三江......
跋山越海一路奔波,颠沛流离,四海为家征程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过境朝鲜异国他乡。历时近两年,行程近万里,历尽千难万险,战胜艰难险阻。终于在1948年8月,安全地将全部孩子“延安娃”、跨国长征的红二代,送到哈尔滨中共中央东北局。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越海跨国万里长征”的伟大创举。将王晓怀交给他父亲,时任哈尔滨特别市法院院长王怀安。将解延风交到时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参谋长,在前线指挥辽沈战役的解方将军。1964年1月,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感人至深的《将军和儿子》长篇通讯,报道了解延风在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成长过程,还专题发表了社论。解延风成为六十年代红及全国的青年一代学习榜样。当年父亲把这份报纸交给了我。这是父亲革命经历的真实见证。为感谢父亲抚育护送之恩,2011年,王怀安老人把毛主席和王晓怀合影的珍贵照片送给了我们。

图30. 珍藏的毛主席与第二保育院抚育护送的王晓怀合影

图31. 珍藏的1964年1月版人民日报长篇通讯 第二保育院抚育护送解方将军之子解延风成长过程
九、讲好长城抗战和抗战官兵军民的故事
在第29军建军、成军、战斗、驻防过的地方,在这些英雄们誓死捍卫,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上、有着近百年的红色历史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抗战重要历史符号印记和鲜为人知的红色抗战故事。
在三晋大地,是第29军“长城抗战”的出征地;喜峰口-罗文峪是“抗战大刀精神”的发源地;喜峰口、罗文峪还有卢沟桥是《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地;长城及“长城抗战”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歌词的创作地;张家口是“察哈尔抗战”和“张家口暴动”的爆发地。东北沈阳是抗日战争的起始地。
在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武器弹药严重不足,硬是以历朝历代古老的万里长城为依托,挥舞着大刀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新“抗战精神长城”,抵御侵略者,战胜敌人飞机大炮。万里长城巍然屹立永不倒,“抗战精神长城”坚不可摧永长存。充分的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在历史悠久燕赵大地,屹立着古老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与近代惊天动地、地动山摇的“长城抗战”战场遗址,一道蜿蜒绵长、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万里长城,牢牢凝结着一种牢不可破、无坚可摧的“抗战大刀精神”。
有坚不可摧的“抗战大刀精神”,“一种精神”;雄壮激昂的《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两曲”;忠魂丰碑永驻的喜峰口大刀园、遵化陵园“两园”;和展现英烈事迹的喜峰口、罗文峪、石门镇长城抗战博物馆“三馆”;纪念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三位将军的北京“三路”,还有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等。这些都是第29军抗战的光荣历史,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传家宝。充分利用发挥这些抗战纪念场馆、旧址、密营、景点,每处都办成抗战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胜地。
把14年抗战,从沈阳“九·一八”抗日战争爆发起始地、林海雪原东北抗联,到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七七抗战、张家口战役、平型关战役、中条山会战、张家口暴动……等,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根据地,所展现出的波澜壮阔烽火连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民族抗战精神,将日本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4年的烽火岁月,山河破碎的呜咽与英雄赴死呐喊交织,无数中华儿女用滚烫的热血在苍茫大地上书写出震古烁今的史诗长卷。
把广大官兵、军民在抗战中和不同时期,所经历的经典实例故事,结合当地风土民情,联系连续融汇贯通起来。把布展、观看、讲解相结合进行宣传,起到的作用和教育意义将会更大,效果可能会更好。
人们不会忘记,沈阳九一八柳条湖铁路的爆炸声,弹痕累累残历碑;喜峰口的刀光剑影,罗文峪长城的残垣断壁、敌楼千疮百孔;中条山的毒气硝烟;在卢沟桥不足一公里的桥面上,留有老百姓匆匆逃难的脚印,有日本侵略者横行的铁蹄,有守桥战士坚实的足迹及宛平城的炮火墙垣。今天,卢沟桥上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狮子,桥下永定河潺潺流水倒映着沉静晓月,都无言地记叙着88年前的那一幕。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历史铁证印记。
历史不应该被忘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铭记历史而不是铭记仇恨,历经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民,须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他们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是民族的脊梁。人民就是历史,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书写历史的人民、抗战的人民英雄。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图32-33. 北京卢沟桥、宛平城抗战旧址
为讲好长城抗战及第29军等部队,抗战官兵军民的故事,以长城为依托,抗战历史文化旅游为龙头,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纽带,融古老长城文化、抗战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做大做强发展文、旅、商、教、军、体多方位综合型“大旅游观”的文章,使红色旅游景点、线路相连、点面结合、互联成片,构建全方位抗战红色旅游网络经济带,形成新时代新时期华北、东北,“北方新战区”、“抗战统一新战线”,需要“抗战大刀精神”。
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抗战胜利成果是燕赵传统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红色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开发、旅游观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堪称抗战红色文化之奇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杰作。充分展示长城文化价值,彰显文物遗产传承保护成果。
使之成为习近平主席所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传承发展成为现代的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批批、一代代长城抗战文化的奋斗者、传承人,书写着抗日战争历史光辉传奇篇章,成为载入彪炳史册的国家记忆。
在纪念喜峰口长城抗战92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写下此文,藉此怀念父亲和英雄前辈们。
在此,向多年来给予支持帮助,无私提供珍贵权威史料、资料的各位专家学者、教授、知情者、新闻媒体,表示衷心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