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首次以陆、海、空军联合对沿海岛屿实施的登陆作战。战役规模不大,但政治意义深远;参战兵力不多,但诸兵种齐全,组织指挥难度大,而且是部队由和平环境重新转入临战状态。在这种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紧紧围绕作战任务,积极练思想、练技术、练协同,把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了起来,为确保作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持续深入动员,确保士气高昂
一江山岛战役准备了半年之久。参战部队针对一江山岛战役特点和官兵思想实际,逐步深入、反复、持久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进行“要不要”教育。针对官兵对作战意义认识不深的思想,讲清解放沿海岛屿与解放台湾的关系、巩固海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此次战役与外交斗争的关系、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与个人幸福生活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岛屿虽小、意义重大,只能打好、不能打坏。进行“能不能”教育。针对首次联合渡海作战产生的信心不足等情绪,进行了战争必胜教育,组织开展敌我力量对比,算火力、技术和士气,分析有利条件。同时,结合部队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作战准备的加强,及时打破思想顾虑。由于部队准备时间较长,技战术水平普遍提高而作战任务几度延迟,官兵产生了急躁松劲、“愿打不愿练”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战备检查和军政工作总结,进行了“边打边建”的教育,说明“打”与“建”的关系,反复强调解放沿海岛屿必须采取慎重稳健的方针。
针对相对和平环境下,部分官兵战斗意志削弱,革命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问题,各部队先后召开了英模大会、英模座谈会,宣扬革命英雄主义。特别是临战前不久,通过了兵役法(草案)和军官服役条例(草案),按规定,参战老兵除留下少数骨干外,都要在旧历年前退伍,许多年龄大的干部也要转业。而留下他们打完这一场仗,无疑就是生与死的考验。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带领政工组到部队调查座谈,及时召开三军干部和战士骨干思想动员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两个制度教育。不仅未影响斗志,反而极大鼓舞了战斗热情,临近退伍战士纷纷表示坚决留队打好仗,不彻底解放沿海岛屿不回家。
加强团结协作,发扬军事民主
参加一江山岛战役的部队共有3个军种、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参战兵种之多,战斗协同动作复杂,是我军登陆战斗前所未有的。但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政治工作在保证协同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浙东前指成立后,张爱萍逢会必讲协同,提出了“三军协同先同心”的口号,要求各军种都要树立“以陆军的需要为需要,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整体思想。各部队也反复进行协同作战教育。为增进互相了解和信任,军兵种之间开展了“串门”“走亲戚”活动,互相了解干部姓名、介绍部队战斗经验,相互熟悉兵种知识以及武器性能。前指明确强调各军兵种要严格执行协同计划,凡已商定之事,各军兵种不得擅自变更,并要加强监察工作。各军种和参战部队党委,也都提出了主动和兄弟部队搞好团结的具体守则。战斗中涌现了很多主动协同的事例,如强击航空兵完成预定攻击任务后,为支援步兵登陆,尽管弹药耗尽,又主动向敌人实施两次俯冲攻击,以心理震慑支援步兵登陆突破。
通过发扬军事民主,解决诸多技战术难题。一江山岛战役准备,遇到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组织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第一次在海空军的掩护下白天实施登陆作战……但是,前线三军指战员不怕困难,广泛开展军事民主,走出一条现代化作战样式与传统作战经验相结合的胜利之路。有些干部骨干不够充分信任群众,有的认为“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是个新问题,主要是按条令办事,靠上级,下面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