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我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森林防火救灾、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写过大兴安岭森林救火、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昭通地震、甘肃积石山县的抗震救灾工作的许多文章,其中把救灾工作作为国家机制来表述,曾经写过两篇文章: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地区发生6.5级地震,我写过《中国卓越的抗震救灾机制》的文章,我在文章的开篇说,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一下子都连结在了一起。前方发生灾难,后方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救援。两天来,习近平总书记惦记着灾区,关心着灾民,立即安排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两天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老百姓,十万火急,动用一切手段,调动一切力量,为了灾区,为了灾民,全中国人民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一幅幅感 人的场景,让人们激动、感动。我为习总书记,我为中国中央政府,我为我们的战友,感到骄傲;我为中国卓越的抗震救灾机制,神速、快捷、科学、周到、具体,感到骄傲。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及其周边地区6.2级地震后,我写过《再谈中国卓越的抗震救灾机制》的文章,我的文章开头说,积石山县的地震与9年前发生在云南昭通的地震一样,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加上寒潮来袭,救人、保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中央多部门迅速行动,甘肃省和青海省快速响应,第一时间投入全部力量,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救灾机制高效运转。一场与灾情交火的战斗瞬时打响……

此次甘肃榆中县的抗洪救灾再一次的感动了我,灾区党政机关和所有的救灾部门都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救灾力量的部署,都在“第一时间”搜救、抢救受灾人员,都在“第一时间”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吃、住、行、医。“第一时间”就像铁律一样带到了救灾现场,成为中国式救灾的经典案例。
8月7日18时,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七八天来,榆中县的抗洪救灾始终在艰难困苦复杂有条不紊卓有成效的进行中。
榆中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由东南、东北向西北倾斜。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低洼,呈马鞍形。
灾情一发生,全县所有的观测站都启动了,每时每刻的灾情都准确无误的上传到各级抗洪救灾指挥中心,直到中央。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城及南部,相邻3个气象观测站超过100毫米,其余气象观测站降水量在30-100毫米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局地性。

此次榆中县的降水,兴隆山站220.2毫米,城关站156.9毫米,小康营站105.2毫米,均为3个气象观测站自2002年建站以来日最强降水,具有非常强的极端性。
如此持续时间长、极端性的强降雨,落在土层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弱的黄土高原上,后果可想而知。
榆中县大暴雨降水量较大的地方在榆中县南部的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新营镇等8个乡镇。14个行政村道路阻断,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114个基站中断,1万多群众通信被阻断。人饮工程、河道堤防工程受损严重,2.4万人正常饮水受到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3620亩,2540余间房屋受损。短时间内即造成10数人死亡、三十多人失联。
灾害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省委主要领导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现场组织开展救援抢险救灾工作。投入救援力量从最初的2700多人、车辆机械980台次、应急物资8530件(套)日渐增加,七八天来从未缺口。

几十年来,中国在救灾机制中,无论是国家最高等级的抗总、防总、救总,还是到灾情发生的省、地、市、县、乡、村强调的都是“第一时间”,此次榆中县的抗洪救灾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靠的就是无数的“第一时间”救护和保障。
第一时间 调整部署救援队伍
灾情发生后,武警、消防等力量第一时间迅速从S104榆中段城关镇峡口、新营镇至马坡乡段村级道路、S104阿干镇3个方向徒步深入受灾最重、交通阻断的马坡乡马莲滩村、旧庄沟村等重点受灾区域。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先后调派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兰州新区、训保6个支队717名消防救援人员、7头搜救犬、16艘舟艇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紧急救援。
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作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踏勘灾情,他们带来了习主席和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带来了充足的食品、被装和救灾物资,带来了抗洪救灾队伍与力量部署。他们还指导专业人员采取无人机空中侦察、地面人员搜索、卫星便携站信息支撑等方式全力搜救失联人员。

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作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踏勘灾情,研究救援方案与力量部署,指导队伍采取无人机空中侦察、地面人员搜索、卫星便携站信息支撑等方式全力搜救失联人员。
抗洪抢险工作一开始,按照指挥部部署安排,甘肃消防救援总队约450人第一时间在马莲滩村分组沿河道搜寻;甘肃森林消防总队、西北救援中心约330人在旧庄沟村、白家堡垒、上庄村一线和城关镇兴隆山村区域沿河道搜寻。
第一时间 抢通主干道,恢复局部供电
省道104线是榆中县城通往兴隆山腹地最快的主干道,沿着这条道路往前,就是此次山洪受灾较为严重的马坡乡多个村庄。

由于该道路处于一处弯道,山洪持续对路面冲刷,导致路段将近200米的地基损毁,仅有半幅路径可供通行,且不足以支持大型机械通过。抢险人员第一时间到达该路段的地基进行加固,抢通道路以提升后续救援的效率。目前该路段局部供电已恢复。
灾情发生后,根据应急管理部统一调度,中国安能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调集工程、水文、地质等技术专家和抢险骨干230余人,携带重型挖掘机、装载机、多功能抽水车、侦测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生命探测仪等专业救援装备90台(套)紧急驰援,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援队伍最先全力投入榆中县通往马坡乡的S104省道道路抢通以及河道疏浚,全力打通抢险救灾“生命线”。有关部门为加快抢修剩余电网线路和通信移动网络基站,力争在第一时间内恢复电力、通信,让受降雨影响停运的电网线路尽快修复,中断的67个通信移动网络基站第一时间即基本修复通讯和交通,并加快对受降雨影响中断的剩余电网线路和通讯移动网络基站抢修,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电力、通讯。

第一时间 紧急转移群众, 确保安置点物资保障
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救助工作是抢险救灾工作的重点,灾情发生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开展救援抢险救灾工作。应急、公安、交通、消防、电力、通信、医疗等部门迅速响应,2700余名救援人员投入救援,出动车辆机械980台次,准备应急物资8530件(套),累计转移安置9828人。榆中县第一时间内就解决了通过投亲靠友就近安置、征用酒店集中安置、设置学校及村委会等分片安置。受灾初期,即征用酒店54家,设置学校、村委会等集中安置点数十个,累计转移安置群众近万人。

榆中县委书记崔峰巍告诉记者,根据受灾情况,第一时间调配帐篷、棉被、折叠床等物资3000多套,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所和基本生活用具,其后陆续的解决了所有受灾群众的需求。第一时间,组织37辆救护车200余名医护人员赶赴一线,在县医院、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储备床位734张,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和健康检查。
目前榆中县的各级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失联人员搜救和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一方面,做好救援及人员搜寻工作,进一步加大失联人员的搜寻力度,扩大搜寻范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只要有一丝希望,绝不放弃。同时,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持续安排好安置点群众的生活需求,及时补充生活物资,保障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就业帮扶和生活救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几十年来,我对我国的抗洪救灾工作、抗震救灾工作、森林防火救灾工作对部队,对学校,做过一些讲话。我经常在这些讲话中形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的任何一个小时的时间段内,你都可以从网络上核查统计到至少有一万个党的会议,他们可能是党小组、党支部、县以上党委、政府机关各部委办都在安排同一项工作,就是现在、马上、明天、近期要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政党、哪个领导人像中国这样重视老百姓身边的工作,这当中当然有各项救灾工作,发达国家做不到,落后国家更做不到。
中国卓越的抢险救灾机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时也受到了世界舆论的一致好评。
全中国人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战胜灾害,取得抗洪救灾、灾后重建的巨大胜利。

说明: 文中的照片都是来自于网上的榆中县抗洪救灾的图片报道,如有差错,请予指正,立即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