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正确而辉煌的运筹帷幄
正如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罗焕章所说:“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一些同志,有时候谈论起来,二次世界大战的领袖,有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毛泽东,当然中国还有蒋介石。那么就其战略的高明、运筹的艺术,首屈一指的还是毛泽东。”(《毛泽东》:《第七集、胸中百万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德作战初期、美国对日作战初期、英国在北非战场,都由于各种战略失误导致过严重被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国反动军阀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全过程中表现都极为拙劣、乏善可陈,是各路反法西斯大军之中表现最差的一支。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大主力军之中,虽然与敌人装备差距最悬殊,但却是全过程表现最佳的一支,甚至是唯一在全过程中没有一次战略失误的军事能力发挥最佳的一支。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毛泽东主席亲自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指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正确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亲自做出的战略决策、进行的战略指导,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接近完美的超神战略指导。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无敌战略指导艺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仔细呈现、大书特书。
(1)分兵播种,生根发芽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中国人民军队制定了“分兵播种,生根发芽”战略方针:要求我军打入敌人的后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引导群众建立政权、参加人民军队、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根据地建设,从而实现抗日的、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实现大发展。主席就指出:“或者只派数百人去作为创立义勇军之种子,主要依靠多派干部去为适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红军编制及准备》)“......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应立即开始普遍地组织地方支队(部)及群众组织,在半个月内应全部布置完毕,并表现初步成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在日军占太原的设想下布置五台山脉游击战争》)可见,敌后游击战争关键在共产党的力量精干而不在数量之多。有了革命的干部、按照党的路线发动了群众,就有共产党在敌后的生根发芽。
毛泽东主席坚决强调:“红军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权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如不弄清这一点,必将发生无穷纠葛,而红军之伟大作用决不能发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战争基本原则的解释》)在毛泽东主席的精准指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每到敌后一个地区,都发展了一大批抗日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这一地区发展充分之后,又派部分力量打入另一部分地区,在另一部分也实现了生根发芽——就这样,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拙劣表现导致中国超大片丢失的领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精妙战斗中逐渐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
(2)发挥优势,避免劣势
毛泽东主席认为:中国抗日军队不能用自己的劣势去对抗敌人的优势,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准敌人的劣势。所以,毛泽东主席精准指出:“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战争基本原则的解释》)装备差距和敌人悬殊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不让敌人发挥装备优势,而让我军充分制造各种局部优势,从而克敌制胜。
根据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亲自教导八路军避实击虚、深入敌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制造我军的局部优势。例如,1937年9月25日,主席指出:“现拟请你们将现在晋东北红军全部暂时按兵不动,隐蔽目标,不去惊动敌人,以便待敌主力深入至代州(及保定附近时,向北突击,恢复恒山山脉于手中。在保定及晋北决战中,红军发挥战略上的作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在保定及晋北决战中八路军须发挥战略作用》)10月5日,主席指出:“待敌人被吸引于原平、忻县地区并打得激烈时,袭取平型关、大营、沙河繁峙线,得手后交友军占领该线,我军向北突击,占领浑源、应县地区,开展新局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各师在山西的作战部署》)这就是战略上的以少胜多、战役战术上的以多胜少。
(3)战略守势,战役攻势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就在瓦窑堡会议的军事报告完整论述了“战略上持久,战役上速决;战略上防御,战役上进攻”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战略上,敌强我弱,我军不得不取守势;战役战术上,我军只有集中局部的优势,通过局部进攻歼灭敌人,才能打胜仗,才能有效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而逐渐变局部优势为全局优势,最终战胜敌人。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将来准备转变到战略进攻,收复失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对国防问题的意见》)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红军反“围剿”辉煌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
(4)外线出击,犬牙交错
毛泽东主席精准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犬牙交错”的战争,“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与独立自主的指挥权。”(《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对国防问题的意见》)中国人民抗日战场上,呈现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敌后各个根据地相互配合的战略局面;只有进行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对敌人前后夹击、敌后各个战场对敌人实现各个包围,才能最终形成各个战场对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全面包围的战略格局。
为了实现中国军队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前后夹击,毛主席特别注意指示我军向敌人的侧后方特别是后方进行袭击。主席指示:“然后使用我林师全部向北突击,依情况再分成无数小支,或分成二三个集团,向着恒山山脉以东以西以北广大地区敌之空虚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毛泽东主席也建议国民党军队出其不意、坚持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他精准指出:“我们认为必须告诉国民党,如果近百万军队均退至黄河以南平汉以西之内线,而陇海、平汉尽为敌占,则将形成极大困难。故总的方针,在敌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增加敌人困难,减少自己困难,造成有利于持久战之军事政治形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在日军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
毛泽东主席不仅注意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而且注意敌后各个根据地的相互配合。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挥下,抗日军队像“下围棋”一样,对日军形成了全面包围。
(5)独立自主,慎重决策
毛泽东主席深刻了解国民党军阀部队的腐朽性、反动性,更深知蒋介石集团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无能、蒋介石阴谋权术内行而军事战略外行的真面目。毛泽东主席强调:“提出按情况使用兵力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承认开拔主力(主力在数量上可以是二分之一,可以是三分之二),对蒋不说几分之几,事实上须估计战争的长时间性与残酷性,应估计蒋之军阀割据(红军全部开去是蒋之要求),又须估计陕甘是我们唯一可靠后方(蒋在陕甘则尚有十个师,以便把我们全部送去,他则稳占此后方)等等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红军的作战任务与兵力使用原则》)“红军在力求配合作战,争取华北持久的原则下,须同时顾到友军不可靠时的处置。”(《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华北战局重点在娘子关龙泉关一带之太行山脉》)可见,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我军独立自主的进行抗日军事实践,保障我军不受制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对国民党反动派也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可见,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党的正确军事路线方针的完全贯彻,从而为我军取得辉煌战绩提供了重要保障。
毛泽东主席深知战局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是,他在大量的电报中特别强调要前线自主决定战役方针、斟酌参考和学习中央的战略意见,为前线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提供了政策保障。主席说:“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由朱彭根据此方针及当前情况作具体部署。军委有时提出具体作战意见,但是建议性质,是否切合情况,须由朱彭按当前敌情情形加以确定,军委不加干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这是慎重正确的决策,保障了前线将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6)先占农村,各个包围
毛泽东主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探索开辟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在世界军事史上破天荒的创立了游击战略科学,将游击战争破天荒的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以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主要军事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创造,坚持“游击战争除军事部署以外,最主要的是紧密依靠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实现了游击战略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方针的完美融合。在他的指导下,中共军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绝无仅有的战争奇观。
毛泽东主席指出:“估计敌人深入后,在后方的兵力,只能守主要的据点,企保持其交通线。”“故你们根据目前的任务,对于工作的布置,应该:第一,在平鲁、偏关、朔县、左云、右玉、水河、河曲、保德、苛岚地区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抗日根据地。以神池、宁武、河曲、保德、苛岚为群众的依托,并掩护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留下的游击队均以义勇军的名目出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在晋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毛泽东主席的精准指导下,我军打入敌人的后方,广泛占领敌人的薄弱环节——广大乡村地区,从而对敌后的各个城市实现战略包围。由于热衷于占领大量地区,敌人被迫将兵力分散到各个城市和交通线,从而有利于我军通过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各个击破。例如,在山西抗战之中,主席坚持广泛占领大量敌后乡村,实现了对太原的四面包围。所以,主席指出:“太原即使失守,亦无关大局,因大同、太原线两侧均有我军向该线袭击,敌在我四面包围中。”(《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太原失守后华北战略部署的意见》)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胜利。
(7)人民战争,持久制胜
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的中国人民军队,坚持联系群众、学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从而在根据地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就发动了人民战争,就有了长期持久消耗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最雄厚、最充分的保障,从而就实现了以久制胜。为了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主席指出:“边区在该企图下即应紧急动员起来,反对过去太平观念,反对贪污浪费,反对不紧张的作风,彻底肃清土匪、汉奸,协助地方组织训练壮丁,巩固部队,扩大防空、防毒、夜间动作及游击战术的训练和政治的动员,提倡节省,发扬固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完成目前的紧急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对日军在华北作战计划的估计和边区应紧急进行备战动员》)陕甘宁边区就是最广泛发动群众从而领导了持久抗战的最杰出的典范。
毛泽东主席将最好的模式尽力推广到全国各地。例如,关于山西抗战,主席指出:“我们应坚持这一方针,布置全省的游击战,坚持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人民参政及改造晋军的根本方针。”(《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在华北局势危急情况下应坚持游击战争方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一系列大失败,而没有在战略防御阶段实现长期消耗敌人的战略目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反动集团脱离群众、片面抗战,甚至对群众烧杀抢掠,所以根本无法获得长期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雄厚群众基础。我们可以说,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战争,就不可能实现对日持久作战。
(8)抓紧关键,立足全局
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指导艺术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抓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部分、抓战争全局。毛泽东主席抓关键部分的经典战例,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军挺进中原、辽沈战役中的攻克锦州、淮海战役中的攻克宿县。同样,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席抓关键、抓全局的战略思想,也有炉火纯青的运用。例如,主席极其擅长为我军“做眼”。主席指出:“(一)我二方面军应集结于太原以北之忻县(待命,准备在取得阎之同意下,转至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活动。(二)我四方面军在外交问题解决后,或在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三)我一方面军则以自觉的被动姿势,现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敌情判断及我之战略部署》)主席亲自精准确定了我军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略据点,为我军各个包围日军打牢了雄厚的战略基础。
毛泽东主席指导抗日战争的全局思维,不仅体现在对各个根据地的全局布置和对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的把握之中,而且体现在对战略各阶段的照顾之中。早在1937年9月19日,主席就指出:“敌于太原,志在必得,此时部署应远看一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八路军战略区域问题》)
(9)迂回包围,运动歼敌
这是主席提出的关于指导大型作战的正确战略意见。主席的这一战略方针,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有重要战略指导作用,而且对正面战场的军队也有重要战略指导作用。主席指出:“我们采取了其他中国军队所没有采取的行动,主要地是在敌军翼侧和后方作战。这种战法,比较单纯的正面防御大有区别。我们不反对使用一部分兵力干正面,这是必要的。但主力必须使用于侧面,采取包围迂回战法,独立自主地攻击敌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再则使用若干兵力于敌人后方,其威力特别强大,因为捣乱了敌人的运输线和根据地。就是在正面作战的军队,也不可用单纯防御的战法,主要应采取‘反突击’。几个月来军事上的失利,作战方法失宜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大量军队采用运动战,而八路军则用游击战以辅助之,则胜利之券,必操我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在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遗憾的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正面战场一败涂地,并未取得辉煌战绩。幸亏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战场以更大的力度在更长时间发挥了抗日主战场的作用,保证了战争的持久性和中国的胜利。
主席的意思很清楚——绝不固守根本守不住的大片土地,不受土地包袱束缚,不与敌人“堡垒对堡垒,集中对集中”,主动放弃这些地区,然后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的战役方针,从而各个歼灭敌人。如果正面战场的军队由毛主席指挥、严格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对日作战,正面战场的部队很可能创造出大量的辉煌战绩。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10)变化战略,实事求是
毛泽东主席最彻底的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并创造性的运用于军事战略指导之中。他坚持一切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调整我军的战略战术。毛泽东主席做出的每一次战略决策,出发点都是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1937年9月17日,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毛泽东主席指出:“过去决定红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在上述敌我情况下,已根本上不适用了。此时如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亦在其大迂回中(设想敌占太原之情况下),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依上述情况及判断,为战略上展开于机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红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关于敌情判断及我之战略部署》)这就是“着眼特点,着眼发展”。
毛泽东主席也极其重视详细侦察敌人的实际情况。他教导陈光、罗荣桓:“你们可在大宁附近休息数天,查明敌情再定行动,为确实查明敌情应派一个轻装侦察部队,带电台随敌所向紧跟不离报告消息。”(《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对陈光罗荣桓部行动问题的指示》)这就是“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
毛泽东主席对于战争的研究,始终着眼特点、着眼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一次又一次正确探索出了各种以弱胜强的战争规律。毛泽东主席驾驭战争的战略指导艺术,在古今中外无人可比。
结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争艺术的最高境界
毛泽东主席的这些精妙绝伦的无敌战略指导艺术的核心、精髓,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日本帝国主义打你的攻城略地,我八路军新四军打我的分兵生根;你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发挥装备优势,我八路军新四军抓住你的弱点,制造我的局部兵力优势;你日本帝国主义战略进攻,我中国军队战役进攻;你日本帝国主义打正面,我八路军新四军打敌后;你日本帝国主义占城市,我八路军新四军占乡村;你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妄图速战速决,我八路军新四军发动人民战争实现持久制胜。总之,你日本帝国主义打你的那一套,我不和你过招,让你打不着;我中国军队打我的这一套,制造我的局部优势,对准你的局部劣势,从而打败你。
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毛泽东主席指挥中国人民军队以25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解放群众高达五亿,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克服困难最大、面对敌我武器差距最悬殊、解放群众最多的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最伟大军事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