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为进一步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自觉地把党史研究和宣传,融入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布局之中,利用党史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动担当起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
用文化的视野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是推动党史工作创新发展,迎接文化使命新挑战的关键。中央党史研究室欧阳淞主任在全国首届党史文化论坛上指出:“将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无论对于深化党史研究,还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无疑都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文化视野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共党史研究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出发点和角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就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当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从精神实质上讲,党史文化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集中体现,就是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因此,要把中共党史放在世界文化大潮中来考察,揭示党史人物的思想文化内涵,揭示党史事件的历史文化价值,总结中国共产党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文化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关键要倡导一种以党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的观念。既要探讨和发现那些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束缚而被忽视,甚至根本“不想”的东西,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同时对一些传统的问题、人物和事件,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真实、更全面地认识党史的内在规律。
文化视野还是统一认识中共党史学科性质定位的一把钥匙。目前,对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有些学者认为应属政治学科,有些学者认为应属历史学科,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则认为:“中共党史本身就具有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双重性质”,但“中共党史确实是以历史学为主的,可以说是带有政治学特点的历史学科”。从知识价值体系来看,文化与历史是一个整体,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文化是体。历史是此体所表现的相”。有学者认为,“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可以说,中共党史不管是归属历史学科,还是政治学科,研究的方向和目的都要归结于揭示党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正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文化使命所在。
用文化视野研究中共党史,将激活中共党史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联系,构建新的学术基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走向跨学科研究的道路。在政治领域,要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对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加以研究,探讨其代表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规范体系、价值理想、价值信念和行为模式。如对古田会议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较少从文化的层面去探讨。实质上,古田会议提出要“有计划的进行党内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武装全党,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党和红军的战斗力。可以说,古田会议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先进文化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范例。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就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在军事领域,要从军事文化的的视角去探讨。比如,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不但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战果,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是理论成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统帅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理论,创造了一整套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人民战争思想、红军建设理论、军事经济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二是精神财富——在创建中央苏区和反“围剿”战争中,广大苏区军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即: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三是有形遗产——在创建中央苏区和反“围剿”战争中,苏区军民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众多的革命遗址,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党史和红色旅游的丰富资源。我们要从这三方面来揭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历史价值、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创造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