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推动者,它见证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凝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博物馆肩负着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责任;博物馆文化多样性,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方向。让文物遗产活起来是博物馆创新的目标;实施品牌战略,是未来博物馆的经营之道。
关键词:博物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发展
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演讲充分阐述了文物、博物馆在传播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现在和今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做好文博工作的行动指南,也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美好前景。
一、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它见证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
博物馆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的。博物馆museum是“缪斯的圣殿”的意思,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化和艺术的9位女神,缪斯的传说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渊源。古希腊按照柏拉图学园模式建立的亚历山大博物馆,广泛收集实物标本,注重科学研究,其藏品多数是文化艺术品,也有宝石、战利品和动植物园。这说明博物馆产生的动因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视和崇尚。
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博物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收藏范围从艺术品、古物到自然标本和民俗文物,博物馆从侧重对人的智能的开发、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转向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用实验实证的方法对世界发展规律进行探寻。在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感召下,博物馆开始把个人收藏转化为社会所有,1683年5月建成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从此,博物馆奠定了见证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地位。
18世纪19世纪的工业革命成果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博物馆作为知识集聚和文明物证的事业日渐发展起来。自然、历史、科学、艺术等各类博物馆的建立,使人类文明成果在博物馆中得到充分展示。1793年开放的巴黎卢浮宫艺术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新时代。为了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博物馆开始了藏品分类,采用复原陈列法,推行全面性的教育与休闲活动,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越来越紧密。
现代博物馆不但数量多,发展速度快,而且类型多样,布局趋于合理;博物馆建筑、设备和陈列形式的现代化趋势,体现出博物馆对人的关怀。这一方面是人类对文明多方面追求与创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博物馆教育应适应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博物馆的职能是“教育国民,供给娱乐和充实人生。”因此,搞好博物馆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博物馆工作的最终目标。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它见证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传播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当今博物馆工作的主题。博物馆通过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藏和展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启迪和培养人们的创造力,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博物馆必须以“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为己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挖掘和阐释蕴含于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创新博物馆理念,提升展陈服务质量,努力把文物、博物馆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公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感受文化体验的生动课堂,展示中华文明、促进人文交流的国际文化传播高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博物馆肩负着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责任;博物馆文化多样性,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用历史观阐述了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调了文物遗产在中华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提出了博物馆肩负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作用和历史责任,同时也指明了博物馆多样性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是人类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传承文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也日趋激烈,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留住和壮大民族的精神之“根”,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博物馆人乃至社会公众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中,要做好“立足中国、服务民众”和“放眼世界、交流融合”两篇大文章。当前,要围绕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提升文博系统服务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博物馆工作理念,加大博物馆免费开放力度,通过流动博物馆、文物流动车等创新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走到田间地头,让文物专家走出研究室走进乡村为普通百姓讲解,让广大群众通过参与文博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切实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四川安仁博物馆小镇的建设实践中,大邑县与成都文旅集团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博物馆文化根植于群众文化生活之中,定期开展“安仁博物馆月”等博物馆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文化与文化、历史、旅游、建筑、摄影、戏剧、电影、民俗、服饰、美食等多种元素的精巧融合,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让博物馆文化焕发出时代生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开展馆际之间文物合作展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搭建博物馆文化交流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作用;同时,要有选择地引进其他国家的文物、艺术展览,把反映世界上不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文明成果介绍给广大中国观众,不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和谐与共生。2013年,福建博物院牵头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7个省区的45家博物馆,历时整整3年,精心推出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荟萃众家博物馆收藏的300件重要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件件堪称文物精品,以这些珍贵遗存实物为主体的展品,配以图片、航海图表等表现形式,折射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流光风韵和中华文明。该展在北京、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巡回展览,还有望前往联合国总部展出,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此次联展汇集了各方的智慧与力量,拓展了思路,创新了模式,为加强馆际合作交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博物馆文化多样性,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引导博物馆向多样性发展,这是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维护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具有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博物馆多样性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提出来的,具体要求是发展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文化,目的是通过博物馆多样性的发展,维护和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助融合,相互促进,创造一种文明向上,协调发展的和谐文化,提高人们的境界、情趣、品位,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中国博物馆经过百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全国有4165座博物馆,已建立起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为骨干,带动地方、行业及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并以丰富的文物藏品、新颖的陈列展览、多样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活跃的学术气氛、丰硕的研究成果、日益提高的科学管理和现代化水平而为人称道。但是,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保护、构建和谐文化的要求,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门类不够齐全,历史类博物馆多,自然、科技、民俗等各类博物馆少;布局不够合理,大城市、中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博物馆较发展,而中、小城市、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博物馆较落后;陈列展览内容较单一,大部分馆展示手段比较陈旧落后,服务项目还不够丰富,因此宣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也不强。总体看,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要改变以上这种状况,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提升飞跃,要靠博物馆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博物馆文化的创新实践,而博物馆创新要从发展多样性的博物馆文化入手。所谓多样化,就是要求博物馆适应社会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多层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博物馆发展战略构想是,在完善现有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加大扶持西部博物馆建设,改善博物馆的地区分布和布局。在建设规划中坚持“多样性”发展原则,选择历史文化、物种资源丰富的重点区域,依托一些重要的民族村寨,历史街区,文化遗址,自然遗址和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遗址类、生态类、物种类博物馆或保护、展示中心:规划完善行业博物馆体系,在巩固提高现有行业博物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筹建中国财政博物馆(杭州)、中国烟草博物馆(上海)、警察博物馆(北京)、书院博物馆(长沙)、汽车博物馆(长春)等,研究提出铁道、交通、纺织、服饰、水利、儿童、酒文化等专题博物馆的规划,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的重视支持,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繁荣发展多门类的博物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