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比较好的研究是陈德军的《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中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他通过研究方志敏等在革命动员中的行为及作用,对赣东北一地地方领导人与农村革命的发生,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在革命“合理性尚未成为农民自身认识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它的发生与维持基本上系于作为倡导者的革命知识分子身上”(第43页)。拙著《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较早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认为回乡和在乡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确实起了先驱、前导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苏区”(第143页),但未进行细致的论证。事实上,几乎所有有关论著对知识分子在领导革命中的作用都有充分的肯定或一地、个体的研究,只是专门视之为一个处于上层与农民之间的群体并进而促成农村的革命,在研究上尚有很大的空间。
○2红刃《三个时代的江西省委》(1929年3月3日),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上,第62页。
○3《人物传略及简介》,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党史资料》第10集(东固革命根据地专辑)第182-204页。东固暴动及其后建立的根据地,是江西暴动及其建立的根据地中富有代表性者之一,曾被毛泽东称之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而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根据地并列。
○4赖传珠《回忆大埠农民暴动》(1959年),《江西党史资料》第4辑,第183页。
○5邝任农《三二五暴动与二十一纵队》,《江西党史资料》第4辑第214页。
○6邓乾元《湘赣边界五至八月工作报告》(1929年8月),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8页。
○7 余伯流主编《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第279页。
○9赖传珠《回忆大埠农民暴动》(1959年),《江西党史资料》第4辑第183页。
○10《陈奇涵传》编写组:《陈奇涵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11 陈奇涵《赣南党的历史》,《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历史文献中也记载说,在兴国桥头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即“富农地主知识分子许多不去参加国民党政府和靖卫团工作,而来参加革命”(黎日晖《关于赣南工作的综合报告》(1931年10月6日),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一年)第146页)。
○12史料证明,除城市学校外,坐落在市镇的一些学校,也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如永丰“芹溪有7人在东固涧东书院读书,这7个人是:仙人桥的姚振、姚蕃、叶香早;斩木坑的欧阳岳;会溪的郭海平;万寿宫的姚泉香;筲箕窝的叶奇伦,这些人大多数是富家子弟,但他们都倾向革命,在涧东书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先后加入了共产党或共青团。从1927年冬始,他们在芹溪一带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曾广元等《永丰芹溪革命》,《江西党史资料》第10集(东固革命根据地专辑)第145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传播,具有相当大的广度和深度。
○13《袁玉冰日记》(1921年5月16日),《江西党史资料》第30集(袁玉冰专集),第144页。
○14《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2页。
○15陈正人《我的自传》(1940年6月5日写于延安),《江西党史资料》第1辑第170-175页。
○16萧华《兴国革命斗争与“少共国际师”》,《回忆中央苏区》第389-390页。
○17《江西工农革命之白热化》(1928年2月2日),《江西党史资料》第4辑第110页。
○18陈毅《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情况的报告》,1929年9月1日,原件存江西省博物馆。
○19《陈奇涵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20《团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1928年2月7日),《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28年)》第182页。
作 者:何友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