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源起:农村革命中的早期领导群体——兼论东固革命领导群体的身份构成
2009-06-23 15:31:45
作者:何友良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第三,大多都是比较富裕家庭的子弟,乃至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朱德曾经向美国记者谈到在东固根据地所见到的有趣现象:1929年春,朱德、毛泽东率从井冈山下山前往赣南的红四军来到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东固,朱德“和他的同志们发现当地共产党领导人中间有个很特别的现象。这些人乃是地主的儿子,有的本身就是地主,但大部分都年轻,受过教育,在大革命时期担负过重要工作,而且就在那里参加了共产党。有几个还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其中有一个是该校的教官。他们全都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后便回到东固家乡,开展土地革命”○8。正是东固根据地,为当时处于困境的红四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被陈毅称为“东井冈”。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很高的同一性。赖传珠回忆说:“赣州参加共产党的很多同志都是小地主家庭出身的,彭学礼、李灿椿也是小地主家庭出身。我家也是小地主,但情况和他们有点不同,我家是暴发户”○9。后来在苏区,也曾指责革命初起时“赣南同志尤其是兴国县的同志大部分负责者、活动者都是地主富农分子”○10。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书籍中,对这一点比较忌讳(可能也与当时尚无明确的阶级划分有关),因而如实记载者极少,但当时能够出去读书的,除了亲友相助外,大多应该是家境比较殷实的。这也说明,以地主阶级为对象的土地革命,早期的领导者大多出身于地主或富户家庭。
    第四,多数在城市经受过国民革命和学生运动的锻炼,具有不同的专长和丰富的见识。在上表东固领导者中,分别有1人在县政府任事,1人毕业于黄埔军校,2人参加过八一起义,2人曾在广东、武汉农讲所学习,5人在市县总工会任职,4人在农会任职,3人在人民自卫团任职。这个特点,同样普遍存在于其他各地:一部分曾在省市党部从事政治、宣传、民运领导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国民党清党后迅速回乡,如曾是江西省党部负责人的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的返回赣东北领导弋横暴动、建立根据地,于都暴动领导人丘倜、谢尊禧、舒国藩、李英等的被省党部遣散后返乡;一部分为农讲所学员,如1927年7月,在武汉农讲所毕业的150名江西籍学员返赣,被分派回28个县工作,方志敏主持的江西农训班学员也回到各地,因此便有如于都暴动领导群体中萧大鹏等4人为武汉农讲所回乡、张文焕等4人为江西农训班回乡之类的记载;一部分毕业于黄埔军校或在朱德领导的第三军教导团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如黄埔军校生之多,为江西农村暴动领导群体中的奇特现象(尤以兴国、南康等为甚),从军校教职员陈奇涵、刘铁超、宛希先、胡灿等,到学生李文林、钟友千、蓝广孚、邹琦、萧韶、萧以佐、陈铁生、易有珍、鄢日新等,都在当地暴动中大显身手(黄埔军校生多的原因,是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后下令第一军和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自动退出,陈奇涵遂率领退出的一批军校生返回江西)。他们的这些阅历,无疑为农村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必备的组织条件和专业素质。
    二、领导群体自身的革命思想源起
    陈奇涵回忆兴国革命领导群体的情况时,曾经说到过这个很有趣的话题:“这些人都是拥有封建地位或地主家庭出身受过中学教育的。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穷人不闹,富家子弟大闹’的说法。也有的反动分子莫明[名]其妙地说:‘这些人不愁吃不愁穿,好事不做跑去当土匪’。”○11这里,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探求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出身于地主、乡绅等富裕家庭、有着较好文化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成了以地主阶级为革命对象的社会革命的领导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产生改革社会的思想?
    王环心出生于永修县九合圩淳湖王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五四运动时在南昌二中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接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毕业回乡创办承德小学和云秀女校,成立永修教育改造团,传播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被地方封建势力攻击为“大逆不孝”。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读到《共产党宣言》《向导》等,与同学张闻天、沈泽民等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由瞿秋白、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派赴湖北、江西工作,北伐攻占江西后任永修县县长,与封建家庭作了坚决的斗争。国民党清党反共后,领导永修的革命斗争,同年底在策动暴动时被家族中人出卖遭捕,在南昌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仔细查阅地方革命领导人的经历,不难发现,在学校读书期间发生思想转变,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立志进行社会革命的情况,同样具有普遍性。早期革命领导人大多在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1920年代前中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中学校乃至小学、书院有着相当广泛的传播○12,并且为为数不少的青年知识分子所欢迎和接受。
    同样重要的是,这些离开农村不久的青年人,为什么会在读书期间发生思想转变?在江西革命领导人中极具代表性的袁玉冰、方志敏和陈正人的经历,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
    袁玉冰1918年由泰和考入南昌二中读书,在校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江西改造社,提出改造社会的思想。1921年读到《社会主义史》、《新青年》等书籍,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同年5月,他因不满北洋政府对江西省长的任命和所谓“赣人治赣”运动的结果,认为“我们改造社会,非从下层社会做起,实行俄国的‘陂尔塞维克’不可”○13。11月25日,他又在日记中写下:“看《新青年》以后,我觉得共产主义比别种社会主义好,且俄国已经实行,尤足以做我们的榜样”。1922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学,受到李大钊的教育和指引,参加李大钊、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团体,年底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显然,五四运动的薰陶、江西地方政治的现状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袁玉冰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
    方志敏的思想历程基本相同。他1919年秋由弋阳考入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因参加反日爱国学生运动被开除,1921年秋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在校正当精神苦闷时,忽接到上海一个朋友寄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报,他说:“我看过一遍之后,非常佩服它的政治主张”,“《先驱》的每篇文章,文章中的每句话,我都仔细看过,都觉得说得对,于是我决心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我漂流到了上海,经过赵醒侬同志的介绍,乃正式加入这个无产阶级青年的革命团体。……因为几年的斗争锻炼与团的教育,我的思想行动,逐渐无产阶级化,逐渐具备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资格。在一九二四年三月,经过赵醒侬同志等的介绍,在南昌正式加入共产党,这是我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的事!”○14
    陈正人对其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留下了更为详细的记述。他出生于遂川县一个破产的小地主家庭,其父亲是前清秀才。他在自传中说,8岁时父亲病逝,家庭受到家族欺凌,“这样的欺凌直受到我入中学的时候,我对这样的封建家庭,在童年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疑问,我痛恨着封建的家庭,封建的家族。”14-16岁在吉安上小学,接触过一些在外边升学回乡的学生及他们带来的新思潮的东西,读过《独秀文存》,《胡适文存》,蔡元培的《劳工神圣》等,对其思想产生了启发。同时,又常看到不劳而食的富人,看到绅士们的盛气凌人,无恶不作,衙门里敲榨乡下佬等社会现象,致使其“愈愤恨着旧社会,改造社会的思想已深入胸怀。当着我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觉得社会的改造,须得联合些有志之士,于是就纠合着一些进步同学,结成兄弟,订为金兰,前后几次曾结拜四五十人。有一次结拜十三兄弟,在编金兰谱号码时,曾用了这样十三个字‘联合十三英雄,为我亚洲谋改造’。那时是有一种英雄改造社会的思想。后我结拜的这些兄弟,有许多在大革命中变成了同志。”1924年秋,他考入吉安省立第六中学。次年春的“第二学期是我生命史上更彻底走上进步道路的一个重要关头。……我在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了《新青年》、《中国青年》、《响导》、《政治生活》、《觉悟》、《三民主义》等书报。前三个刊物好象是专为着我而写的,它解答了我心里一向要求解答的家庭、生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并且引起了我对政治问题很大的兴趣”。“看到了我们党和团的刊物,并且接受了吉安我党和团宣传影响,使我开始认识社会主义,懂得要创造怎么样的一个新社会。我对于马克思共产主义虽不十分深刻了解,但我对于它具有很强的信念,因为我觉得我已找着世界的真理。‘五卅’运动更促进了我的民族思想,我热烈的参加吉安工人学生斗争”,以学生会代表的名义参加吉安各界五卅惨案后援会,从事吉安学生和工人组织工作,并参加工人罢工斗争,经曾延生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考入吉安第七师范(该校是当时中共组织在吉安活动的大本营),但因任学生总会工作,实际并未入学,不久又遭当局通缉而被学校开除,“以后我就完全转入革命职业生活状态中了”○15。这个思想变化过程,正是当时许多走向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模式。
    上述情况说明,革命思想和革命者的产生,固然与个人和家庭境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社会现实以及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后接受到新知识新理论使然。对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五四运动的薰陶和马列主义理论的授受,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志向目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深深地影响和塑造着年青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个人生活道路和国家前途的思考,最终成为那些从乡村来到城市读书的青年人转变为革命者的共同原因。当着这批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模式,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自认要担承起改造社会、重建国家的使命后,他们就已不是昔日的富家子弟或单纯学生,而是离开了原先的生活轨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身份变换,走向了“职业的革命者”。因此,一当形势转变、中共中央决定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时,他们立即将革命的理想转变成为革命的行动,从而催生了一波又一波农村武装暴动。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为农村革命准备了一大批组织者与领导者。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关于史沫特莱对东固苏区的记述
·下一篇:吉泰盆地的生态环境与东固革命的兴起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