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中一路走来相伴相随的风景。
三十多个春秋过去,我从大家到一个人的家、两个人的家、三个人的家,房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个时段感觉不同,留下的印痕也有深浅,蓦然回首,心潮澎湃,欲语还休。
儿时的家先是一间平房,后是两间平房。平房右侧是全厂惟一的大食堂兼电影院,左侧是几十排厂里职工的宿舍,前面是两棵高大的苦楝树,我父母依树建了一间小木屋权当厨房,公用水龙头就在苦楝树下。每到苦楝花开,我们的心情就异常兴奋,一群群的小伙伴迈着稚嫩的步子在纷纷扬扬紫色的落花中奔跑和嬉闹,父亲在厨房里锅碗瓢盆地勾勒我们的食欲,母亲则驼着背洗刷着似乎永远都洗不完的东西,记得那时母亲年青的背影有些形销骨立,很单薄却很有力量。透过我家屋后的窗户可看见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坪,以及草坪尽头构筑坚固的篮球场。草坪上堆放了杂乱的木料和石材,我们常常就着这些木料和石材做游戏和晒太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平房及其周围的一切是我永难忘怀的乐园。
一个荒草纷披的冬日,我们全家6口人带着所有的家当乘一辆解放牌的货车驶向父母新的工作单位,从此我们住上了楼房,吃喝拉撒可在一套房子里解决了。二室一厅一厨一卫带阳台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好奇和满足啊!要知道,八十年代初的赣水边,住这样套房的家庭并不多。我很幸运,清洁整齐的生活孕育了我优雅的生活态度。厂部在郊区,四周是山野与田畴,我们不仅可以跳橡皮筋、踢房子、跑琴、玩触电的游戏,而且还可以去钓鱼、抓金龟子、摘荷花、拾稻穗,玩山野孩子玩的所有游戏。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欢笑与野趣,一个对自然敏感、对生活热情的小女孩在茁壮成长。
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后,我在一个山城租了一间小屋开始真正走向社会。地板被刷成朱红色,墙壁洁白如雪,桔红色的窗帘迎风招展,全部的家当是一张床、一张桌、一个被房东遗弃的书柜、两个箱子、一大堆码放整齐的书籍。青春的我在这间简陋却温暖的屋子里过着自以为是的阳春白雪的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终于迎来两个人的生活,从租房子到买二室二厅的房子再到住进三室二厅外加楼顶花园的所谓“楼中别墅”,我已成为一个一岁多女孩的母亲。房子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精致、大气,装修也越来越经典和个性化。站在自家宽敞明亮的窗户旁,望远山如黛、水波涟滟、屋舍俨然、绿树成行,好不惬意!尤其是今年春天,我母亲在楼顶花园仅有的二十平米的土地上种下的青椒、番茄、丝瓜、南瓜等五花八门的瓜菜,经阳光雨露轮番轰炸,个头是越来越高,身段是越来越丰满和妖娆。五月的风一吹,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花竞相开放,各领风骚,好不热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飞鸟、昆虫、蜻蜓和毛毛虫。当然最热闹的还数我女儿“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和我侄儿时不时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噪音”。去年冬天,我花了大价钱为刚刚扎根才一年的葡萄搭起了明晃晃的不锈钢凉棚。今年,凉棚上已是一派青藤叠翠、纤枝舒展,一串串葡萄自小到大、由青到紫,惹煞了我家这群男女老少。在果子还未成熟时,女儿便央求我们“摘!”经不起缠,摘一个放她手心,就迫不急待地被放入口中,随着女儿嘶牙裂嘴的样子,一串串口水缀满她的小手。
关于家的记忆很多,有句精典广告词说得好:“家,是放心的地方”,我的家安置着我最纯真的心和最斑斓的理想。岁月如梭,日新月异,如今,承载起我们家园的居所是“一天一变样,三天大变样”。开发商更是贼精,把家的理念和根与爱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把家打造成阳光居所和健康居所,充满了诱惑,使我们的家园日渐自然与和谐,充盈爱的光环。
枫江流水
许多年没有去舅舅家了。每每想起那个村子,就感觉淙淙溪流从指间滑过,那乡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