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只留下迎龙门、朝天门、延福门、龙川阁四个大门出入。这样,就形成了“大封闭圈”内藏“小封闭圈”的特殊建筑风格,为抵御强盗的劫掠起到了极好的防御作用。
其实,这种近乎城堡式的建筑只能抗御一般的寨寇,对于战争,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陂下村人恰恰忽略这一点,以至于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凭借这种封闭式“城堡”,竟然与太平天国军队相抗衡。清咸丰丙辰年,太平军攻入陂下村,杀死120多人,伤者无数;六百多栋房屋被焚,大火烧了七天七夜,险些灭族。
我们伫立在巷道里,既为陂下人的聪明才智和建筑艺术所惊叹,更为陂下村惨遭血洗而嘘唏!
漫步红瓦石片铺就的古巷道上,我们看到了胡盛照家那特殊的农家庭院,院子门额上的“彩凤呈祥”和正屋门额上的“室接青云”阳刻文字苍劲厚实。厅堂名曰:“开阔厅“,一条走道横穿正厅前部,走廊两边为拱形雕刻图板,每格都由动物头像构成,这种民宅厅堂在农村是极为少见的。尤其是胡会尝家中的一副“海量能涵与世常恬风静浪,六合甚大寄身只让水濂泉”对联,不仅雕刻精美,更能使人警醒。
被脚板和汗水打磨得光洁滑亮的鹅卵石,交织雷电和狼烟的古巷道,把陂下村人的英风豪气唱得绯红;彻夜不眠的古井水将陂下人的心扉浇得玲珑剔透;气势如虹的大桥铸满了伟人的誓言。声韵古雅的富河水啊!流畅不息,你流去了陂下人的苦难,流来了陂下人的甘甜!
(此文2004年发表于《井冈山报》周末版头版头条)
文天祥不死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产生疑问:“明明文天祥死了,怎么说他没死呢?世上哪有长生不老之人?”是的,文天祥确是死了,而且死了770周年。一个死去七百多年犹然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个再过七百年将依然如宝石般璀璨的人物。他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又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浩然正气以及《正气歌》所产生的道德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同敌人、同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说,文天祥不死,文天祥是一个不朽的生命,他依然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文天祥的一生有过太多的坎坷,他考取过状元,做过宰相,积极投身于对外抗元,对内反奸臣专权的斗争。他曾两次被俘,后来又在元大都就义。文天祥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其不平的经历,传达其内在的生命意识,即人存在的价值,人应该抱怎样的人生态度,人应该怎样对待巨大的挫折甚至绝望,以及人应该怎样对待生与死等。从文天祥的诗文里,我们就感受到了文天祥的崇高人格,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最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下这些诗文的不是笔,而是诗人生命的孤注一掷。一篇《正气歌》问世,唱之可化为虹霓;歌之能凝作金石。
文天祥生活在社会动荡、国家危亡的年代,接受的是儒学教育,使他的心灵深处忧国忧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天下黎民百姓的生计,文天祥早在21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就曾针对当时宋理宗的嗜欲怠政,在御试策中反复强调“法天不息”的道理,进行规谏。此后,文天祥在担任朝廷和地方官职的时候,多次批评弊政,多次遭到打击报复,几次罢官回到家乡富田,但仍忘不了对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注。即使是闲居家中,寄情于山水之间时,仍是“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从他的诗文《出山》:“日日骑马来山中,归时明月长在地。但愿山人一百年,一年三百余番醉。”中,人们以为他终日陶醉于山水,其实不然,《山中感兴》:“载酒之东郊,东郊草新绿。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一诗就很明白地表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济世安邦的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