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论述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
2008-03-28 10:38:33 |
|
作者:蒋伯英 |
|
|
|
|
样,给反动统治阶级以重大打击并促使其瓦解,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创造一支坚强的红军,使之成为即将到来的伟大革命运动的“重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1]
很明显,这段话的意思,包含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也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根据地波浪式的向外发展,促使敌人的分化与瓦解,“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实现全国革命的胜利。在毛泽东看来,“李文林式”的东固根据地,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毛泽东的这封信,在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他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前引这段论述,就是这一标志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当然,毛泽东在这里不仅列举了“李文林式”的东固根据地作为他立论的依据,还列举了“朱毛式”的井冈山根据地、“贺龙式”的湘鄂边根据地、“方志敏式”的赣东北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各有特点,但以乡村为中心的农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的开展与红军武装力量的发展无疑是它们的共性。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红军与农民苏维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斗争最重要的同盟力量”,并且“无疑义的它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2]。
刚从井冈山到达东固的毛泽东,在东固不过8天时间。他所看到的东固根据地,与井冈山相比较,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人们知道,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始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之时。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会师以后,井冈山根据地获得了新的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一年又三个月,不仅建立了全国第一支强大的主力红军——红军第四军,领导召开湘赣边界工农兵代表大会并选举成立了湘赣边苏维埃政府。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打出红旗实行公开的“割据”,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先后两次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会剿”,形成了一块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的“红色政权”,造成了罗霄山脉中段的工农武装割据。
然而,东固根据地与井冈山却并不一样。可以说,东固地区从1927年11月在赖经邦、段月泉等领导下举行暴动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创建地方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七、九纵队,开展武装斗争,到1928年4月形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后来这一割据局面又不断发展,成立红二、四团,同敌人展开公开的斗争。从斗争历史来看,比井冈山还更早一些。然而这样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形式上又独树一帜,创造了自己的经验。
对此,毛泽东在离开东固以后不久,于1929年4月13日在于都以红四军前委名义给湘赣边特委的一封信中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而红二、四团采取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因此敌人完全奈何不了他们。他们可以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3]。
毛泽东这封信,是彭德怀率红五军于井冈山失守以后转移到赣南,在于都与毛泽东所率红四军会合之后,将井冈山的情况作了报告,1929年4月14日奉命重返湘赣边界之时,毛泽东将他前一天写的这封信请彭德怀送交湘赣边界特委。因为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委,原来就负有对湘赣边特委的领导责任。毛泽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