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简况 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成就 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政治影响 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晕轮 [关键词] 历史精华荟萃 文明辉耀古今
西安古称长安,为华夏故都,列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闻名世界的四大文化古都之一,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齐名。西安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西安,历时长达1200年左右。
一、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简况 西周:周文王建都沣镐,在西安西南,历时11年。周武王灭商朝,还都镐京,大约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周朝灭亡,历时约275年。 秦: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都于咸阳,在西安西北。秦王嬴政灭六国后,称始皇帝,仍以咸阳为都。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历时1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定都咸阳,以咸阳南部的一个乡村“长安”为名,改“咸阳”为“长安”,取“长治久安”之美意。到公元8年(孺子婴居摄三年),历时210年。 新: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攥权,代汉建新,都长安。到公元23年,历时15年。 东汉:东汉建立于公元23年,都洛阳。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控制中央大权,立傀儡皇帝刘协为汉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汉献帝东归洛阳,在长安统治历时6年。 西晋:公元266年,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都洛阳,公元313年(建兴元年)西晋愍帝迁都长安,公元316年(建兴4年),西晋灭亡,在长安统治历时四年。 前赵:匈奴贵族刘渊的后人刘曜建立“汉”政权,公元318年(光初元年)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政权于公元330年(光初十三年)前秦所灭,历时13年。 前秦:氐族所建立的政权,公元351年(皇始元年)氐族贵族苻健自称“天王”,国号“秦”,都长安,史称前秦。公元385年(苻丕太安元年)被后燕所灭,历时35年。 后秦:羌族所建立的政权,公元384年(建初元年)羌族贵族姚苌自称秦王,都长安,史称后秦,亡于公元417年姚泓(永和二年),历时34年。 西魏:鲜卑族拓跋部人所建立的政权。公元535年(魏文帝大统元年),都长安,史称西魏。公元557年(恭帝三年)西魏灭亡,历时23年。 北周:宇文觉于公元557年废西魏后建立北周政权,建都长安。公元581年(静帝大定元年)北周灭亡,历时25年。 隋朝:公元581年,从继承北周开始,北隋统治中国北方9年之后,于公元589年北隋灭南陈,完成了统一,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历时38年。 唐:公元618年李渊篡隋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曾经中断,前期67年,中期176年,末期22年。合计历时265年。
二、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成就 在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有五个王朝,分别是西周、秦、西汉、隋和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西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汉字衍化的初级阶段,陶文和甲骨文都是“有字无文”,从殷商到西周,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周之前把铜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文字的发展,推进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新高潮,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十三个王朝建都西安期间,文化成就极其丰富,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和作品。特别是西汉年间整理恢复了大量被焚毁的先秦文化典籍,功德无量。 1、 《周易》 《周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是西周时期哲学思想的代表,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周易》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成为中医的理论基础。 17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根据《周易》理论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周易》理论发现了二进制,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理论,推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浩劫而不覆,多逢危难而不倾,数度衰亡而复兴,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相传,与我们民族的易道精神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归为三点:①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②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③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而这些基本精神在《周易》中都有反映。因此,可以认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的精华对两三千年后的人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 《周礼》 《周礼》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他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在孔子心目中,《周礼》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可惜春秋社会“礼崩乐坏”,因此他主张“克己复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儒家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周礼》。 3、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订,共三百余篇,故又称“诗三百”,收集诗歌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为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4、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宏大的规模、惊人的气魄为秦文化的标志。秦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让西方人叹为观止,其彩绘技术、青铜冶炼技术、万向伞技术领先欧洲近两千年。秦兵马俑的发现,刷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 铬盐氧化防锈技术,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颜料技术也是近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但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已能熟练使用。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 5、 《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6、 唐诗 继汉乐府民歌之后,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一千多年来,许多诗篇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今天知名的还有二千三百多人。其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三、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政治影响 1、西周的封建宗法制度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典章制度的开端,西周初年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有成套的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后来各封建王朝统治者争相效法,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封建宗法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为家族自治制度,有利有害,也是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秦朝的统一与郡县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 秦王嬴政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统一车轨,有利于全国交通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为了保卫北部边疆,修建、增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使之连成一体,抵抗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通了长江与珠江。 不可否认秦始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创下了汗马功劳,但秦朝建立后,统治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秦朝的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 郡县制宏观上是郡与县平行设置,内部是中央官和地方官联合执政,是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比单纯行省制要好。我们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委制也有郡县制的痕迹。 3、西汉政权的巩固和文化复兴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于山东曲阜,始于陕西长安。道教、佛教等都以西安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4、丝绸之路与民族交流 西汉初,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离状态,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司马迁把他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正是因为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从长安开始向西延伸的古代陆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沿着这条大道,我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及其更遥远的西方,汉代的生产技术随之西传;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5、隋文帝科举制度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史称“开皇之治”。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是科举制度的创始人。隋文帝为选拔人才,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让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科举制的殿试部分由皇帝亲自主持。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本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习惯,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周边国家日本、韩国、越南均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度。十六至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把科举制度介绍回欧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很大程度的吸纳了中国科举制度的优点,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因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今天的考试制度也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6、大唐盛世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大力平定外患,同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善于治国,知人善任,国家在其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史称武周之治。 唐玄宗在位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