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焦裕禄为维持生计被迫辍学,过早从事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7•7”事变后,家乡沦陷,焦裕禄受尽了日本鬼子和汉奸走狗的凌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鲁中区党委成立淄博特区专员公署,焦裕禄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迅速成长为民兵骨干,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战斗。1946年,焦裕禄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兵在当地坚持游击战。解放战争后期,随部队离开山东,到河南工作。
1962年,焦裕禄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当时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政治方面还有浮夸风留下的后遗症,焦裕禄同志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紧密团结全县干部,领导群众克服困难,与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初步改变了兰考县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兰考县工作期间,焦裕禄积劳成疾,身患肝癌,强忍着剧痛,依旧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因病逝世,年仅42岁。临终前,他对部下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同志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一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日以继夜。他用心血和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勤政务实、廉洁奉公、尊重科学、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向焦裕禄同志学习。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中华大地再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盛夏的一个“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习近平自序),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填词《念奴娇》一首,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发表在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全文如下: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自注】
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这首词,寓意隽永,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是这样理解的:
“魂飞万里”语出唐代大诗人李白《长相思二首》,诗人借李白写男女相思之情表达自己对焦裕禄精神的崇拜和爱慕。双重意思,一是焦裕禄精神曾经被广泛传播和学习;二是改革开放十余年,有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腐化堕落,把焦裕禄精神抛到万里之外。“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人民呼唤焦裕禄精神,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中国国情呼唤焦裕禄精神。
“百姓谁不爱好官?”,中华传统文化要求为官者“内圣而外王”,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要求当官必须为民做主,老百姓只要安分守己就行了,这就决定了老百姓对好官的依赖性。老百姓是官人的衣食父母,为官让老百姓失望,那简直就是欺天之罪!“把泪焦桐成雨”(参见诗人自注),比喻兰考人民(包括诗人)对焦裕禄的爱戴之情,思念之意,哭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汇成桐林潇潇阵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参见诗人自注),意为焦裕禄情系父老乡亲,生死相依。“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的壮举、善举当时并没有得到开封地委的一致支持,甚至遭到批评和阻挠,焦裕禄意志坚决,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坚信自己会得到党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