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叫法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解粽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为“端阳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我赞成闻一多先生的观点,端午节起源于河姆渡文明,五月初五是龙的节日,至少已有七千年历史了。可参阅闻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先民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古代吴越地区先民崇拜龙,端午节的所有活动都与龙相关。
一、“龙”与“农”音同意通,农业与龙密切相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龙的恩德。端午节前新米成熟,家家都吃粽子,互相赠送,并将粽子投入水里以谢龙恩。
二、端午节龙舟竞渡,享受丰收的喜悦,赛龙舟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有用“五彩丝系臂”,是“龙”文化的遗迹。
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种新石器时代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端午节的遗迹以吴越地区最为典型。
夏至之日午时,北回归线上太阳正射,物体没有影子,故曰端午。巧遇某年农历五月五日为夏至,故曰重五。公元1909年农历五月五日夏至,继续上溯,这一天可以准确的推算出来。我算出端午节起源于公元前5691年,距今7703年。有待专家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