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题的第一次铅印件上,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题下排印的“一九六五年五月”的“五月”两字下面,画了一条横线,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铅印件中的这首词,就是完全照将“七”改“五”的手稿排印的。如果说手稿上原写的“七”字是笔误,那么已将“七”改为“五”了,问题即已了结,为什么排出铅印件后又在“五月”下面画横线呢?这条横线,是否意味着毛泽东在思考将“七月”改成“五月”是一个问题呢?联系到这首词公开发表时不署“五月”而改署“秋”(实际上,在诗刊编辑部1975年11月15日向毛泽东报送的这首词的抄件上已署“秋”),是不是也在避开将“七月”改为“五月”这个问题呢?“秋”是这首词基本定稿的时间,在毛泽东诗词中,不署写作时间或定稿时间而署基本定稿时间的,极为罕见,这个不寻常的情况是值得思考的。
根据以上考辨,我认为这两首词写于1965年7月上半月,是同时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写于1965年5月的《念奴娇·井冈山》不是同一时段写的。我的这个看法,从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这三首词的手稿原件所用的宣纸上,也可以得到一点印证。据了解,《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的手稿所用的宣纸是完全一样的,尺寸大小一样,厚度一样;而《念奴娇·井冈山》所用的宣纸则与前两首的不一样,尺寸要大一点,厚度要薄一点。这就从一个侧面印证,《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井冈山》不是同一时段写的,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鸟儿问答》则是同一时段写的。
按照我的看法,毛泽东最初写的“七月”不是笔误,而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的实际写作时间。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将“七月”改为“五月”呢?我的分析是:毛泽东1965年5月22日至29日重上井冈山期间写了《念奴娇·井冈山》这首词,感到不大满意,后来又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想用后一首来替代前一首。(《念奴娇·井冈山》这首词,毛泽东没有拿出来征求过意见,在他生前也没有发表,只是存留下来。在将这首词收入副编的《毛泽东诗词选》1986年出版以前,极少有人知道有这首词。)由于后一首写的还是重上井冈山时所看到的景象和感受,为了与重上井冈山的时间1965年5月协调起来,就决定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仍用“五月”。《念奴娇·鸟儿问答》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同一时段写的,毛泽东自己说是“花了两夜未睡”写出的,在写作时间上应一致起来,故也用了“五月”。这样,就在这首词的手稿上出现了将“七月”改为“五月”的情况。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首词,毛泽东以“词二首”为题将它们放在一起,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写作时间相同,还由于这两首词在内容上也有联系。前一首写毛泽东在38年后看到的“旧貌变新颜”的井冈山和由此引发的感悟和抒怀,最后归结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进一步说,可以理解为毛泽东是将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的景象,作为全国大好形势的一个缩影来写的,所以这首词是写国内形势的。后一首词,是批评赫鲁晓夫的,是关于国际问题的。这两首词,是毛泽东当时对国内形势和国际问题的看法,在同一时间内用诗歌表达出来的产物。
关于《词二首》的写作时间,同我的上述看法有某种相近之处的,是《胡乔木书信集》中编者写的一条注释。该书第237页注1的注文说:“1965年夏、秋,毛泽东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这里的表述不够明晰,“夏、秋”,是说两首词一写于夏、一写于秋呢,还是说两首词的写作时间不能完全确定,可能都写于夏,也可能都写于秋呢?
关于这两首词的定稿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念奴娇·鸟儿问答》发表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