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冲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山冲,只在东南和东北方向有两个入口,其它方向为崇山峻岭所遮挡。韶山冲最深处,在其西北面,距冲口有近20华里,距韶山冲中心毛氏宗祠也有差不多10里,这便是滴水洞――洞内外,自韶山毛氏家族最主要的一部分入口。
滴水洞一带,山峰耸峙,山脉盘绕,从而形成韶山与湘乡间的天然屏障,大山西北麓,便是毛泽东外祖家,即文七妹的娘家唐家岮。
按直线距离,唐家岮到滴水洞,不过几公里,可是,因为有大山相阻,便使之如隔千里,山两侧居民口音也大异其趣,一面是浓郁的湘乡风味。一面是以湘潭、宁乡口音混合而成的韶山话。
连接文、毛两家的捷径,是滴水洞和滑油潭两个幽谷内蜿蜒曲折、穿云钻雾的羊肠小道,它为丛林灌木遮掩,时而穿涧,时而过溪;时而无可寻觅,时而又悬于半空。此径之险,更在于滴水洞一带藏有虎豹(虎到20世纪50年代才绝迹,豹子在60年代还有),远近的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它们的咆哮,有时,还能看见华南虎在山坳坪地上晒太阳呢!
文、毛两家,本如此隔绝,又为何结了一门亲呢?
本书前文已述,长期以来,韶山毛氏家族的婚姻是不美满的,这是指这个家族总有一些人找不到配偶,因为韶山冲太偏僻了,冲内田地少,富裕起来不容易(韶山冲连中等的地主也未出过,小地主也不多,大部分是中农和贫农),韶山冲外的人们,一般是不太愿意嫁到韶山冲里来的,于是,便只能在冲内各姓氏:毛、李、钟、孙、邹等各姓之意通婚了。
但是,韶山冲也自有它的妙处:类乎世外桃源,烧柴用材自不用说,起居也十分地安全,每逢乱世便颇令人向往(当然也有虎伤人之虞);还有一点,此地“风水”绝好,韶山冲外的人们望着一个个青翠的山峦,不胜羡慕;冲内更有好些葬后能“让子孙发达”的穴位。
基于这两个原因,冲内与冲外便互通有无了。故此,韶山毛氏家族人们的配偶也偶有冲外来的。
而毛家与文家的联姻,实乃“山水”为媒!
清•光绪八年(1882年),唐家岮88岁的至尊人物贺氏无病而终,其时文家家业已呈振兴,而且人口已衍至贺氏的曾孙辈,共有二三十个人,前景正旺。文家对贺氏极为尊敬,因为是她领导全家脱贫致富的,她在时备历艰辛,过世后,子孙便想方设法要为她觅一处她地作为安眠之所。他们早就听说,也亲见了韶山冲“风水”之佳,遂在贺氏还未去世时,就请了风水先生。韶山冲人自然是还会轻易将“风水”送给外人的,文家便想了个办法――光绪六年(1880年),文芝仪将13岁的小女儿文七妹许配给了韶山冲东茅塘毛恩普的儿子毛顺生,两家在这一年为子女订了婚。
当时毛受还十分贫困,竟然有人愿将女儿嫁过来,当然非常感激。以此为引线,文家既与韶山毛氏家族联姻,它也就有了到韶山冲购买墓地的方便。文家看中了韶山山脉落脉之处韶山嘴南侧龙眼塘边的一穴――如此,这“风水宝地”被贺氏“葬中”了。龙眼塘即现今毛泽东故居以西不到1公里的韶山学校下面。它成了文、毛两家联姻的楔机。
文七妹第一次到毛家,仅仅13岁,实在还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这很明显是一桩由父母包办的婚姻,但父亲文芝仪和母亲贺氏的用意是可贵的:为了替祖母觅一个安眠之所,也为了便于以后唐家岮来人祭扫,有个落脚的地方。
这时是光绪六年(1880),上屋场人口不多――家爷毛恩普,34岁,论年纪,比方七妹的父亲文芝仪仅小了25岁,家娘刘氏比家父一般大,身体不好,其余就只有10岁的毛顺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