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北大就读 黄埔学习
古城耒阳,地处湖南南部。
这里曾是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创耒的地方,山青水秀,民风淳朴。
东汉时期,耒阳人蔡伦用树皮制作出世界第一张纤维纸,成 为世界造纸鼻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耒阳人勘奋、聪明,具有传统的崇文尚武箱神,旧时,耒阳的私塾和武馆比比皆是,大抵有钱人家或家底稍微厚实的人家, 便把送孩子上私塾、进武馆当作首要事务,以让自己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才。
1914年春天,家住耒阳城区伍家村的伍中豪,被父亲送进了县立第一初级中学读书。
11岁的伍中豪天资聪颖,自小喜爱习文练武。他家虽不是当地的顶尖富户,但也有几十亩良田,加上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娃,因此,父亲倾其所能,把孩子送进了这所当时全县最好的学校读书。
耒阳县立第一初级中学,不仅是当时耒阳教学质最最好的学校,而且是全县最高学府,她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耒河岸边。
入学以后,伍中豪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校园。
望着滔滔河水,看着扬帆的船只,伍中豪心里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他朗诵课文,读古人诗句,和着晨风,在愉快的氛围中迎来每天的学习。
给伍中豪上国文的老师叫贺楚风,是一个不拘古训,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他居然让伍中豪等同学学新诗、朗读爱情小说。
十多岁的孩子虽然感觉不出文中的寓意,怛他们抛弃原来私垫中所有的那种规规矩矩的古文,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颖快感。
有时候,贺老师还带着同学们走出校园,到乡村田野去看农民犁田, 看村姑割草,听老人讲故事,然后就事论事,让孩子们做作 文。
每一次,伍中豪看到汗流浃背劳作的农民,他们没日没夜干活,却连饭都吃不饱,而那些地主却能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他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这世道太不公平的 印痕。
读初二那年,他依照 《怜农》这首古诗意,写了一篇 《怜农》的作文,详细描写自己对农民的同情和不平,此文博得了贺老师的交口称赞,他在伍中豪作文上批下了这样一行字:小小年 纪,有如此思想,前途不可估量。
在耒阳县里初级中学校园里,还有一座唐代诗圣杜甫的衣冠墓。贺老师多次把伍中豪他们带到诗圣墓前,向孩子们讲授杜甫忧国优民的思想和他写下来的辉煌诗篇。并告诉学生们,要奋发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在贺老师的指导下,伍中豪不仅学习进步很快,而且小小心灵中,立下了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干一番亊业的 宏愿。
迄今在原来的耒阳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如今的湖南省重点中学耒阳一中,还传颂着14岁的伍中豪初中毕业时所写的一首诗: 《心愿》 我愿变一只雄鹰, 飞翔在赤县碧空。 让狂风暴兩洗刷, 天地间不净灰尘。
1917年秋天,伍中豪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湖南省立长郡高级中学。
开学那天,父亲陪着他到耒河灶市码头乘船准备去长沙。
刚上船,恰好碰上村里曾在长沙笫一师范学校读过书,如今在长沙做生意的伍如春先生。伍如春先生看到侄辈伍中豪去长沙读书,十分高兴,便主动作向导。
途中,伍如春还向伍中豪父子介绍自己的同学毛润芝先生,称其为当世奇才、湖南人的骄傲。
伍中豪第一次听到毛泽东的名字,但并没在意。
后来伍如春先生将自己的儿子伍云甫也送至长沙读书,委托毛泽东照顾。
伍云甫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后来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 人,四十年代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后任卫生部党组书记、 其儿子伍绍祖则成为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国家体委主任。
到长沙读书后,伍中豪变得更加勤奋,他总是天蒙蒙亮就起起床,先练一套自小学会的形意拳,然后小跑一圈,再习读课文。
当时到长郡高级中学读书的学生,大都是从全省汇聚起来的一流尖子,虽然年纪不大,但大家都有着远大的理想。
和伍中豪同班的一位同学方子舟,极善演讲,满脑子新鲜词汇,喜欢谈论世界形勢和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让同学们佩服不已。
伍中豪除了羡慕,还暗暗和这位同学较劲,发誓要超过他。他利用休息时间, 背诵唐诗三百首,苦练演讲口才。
不仅如此,他还将一些天下大事收集拢来,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写成演讲稿,先对自己演讲, 再对要好的同学演讲,直到满意了才罢休。
1919年春天,深思熟虑的伍中豪向方子舟同学发出“挑战书”,要求俩人搞一次演讲比赛。
经学校老师同意,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俩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以一张桌子为“讲台”,面对数百同学,开始演讲。
伍中豪讲的题目是:《青年人的未来》。
他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的前途,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讲出来,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虽然方子舟的演讲口才比他略好,但思想内容上却无法和他的演讲相比,因此俩人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是不分伯仲,平分秋色。
这次演讲,使伍中豪在长郡高级中学名声鹊起,不少同学都主动找上门来和他交朋友,其中一名叫贺青生的同学,是湖南湘乡人,他舅舅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经常拿一些进步书籍给他看。
贺青生生性开朗,和伍中豪情趣相投,两人一下课,便偷偷跑到僻处,看贺青生舅舅送来的书籍,特别是一本《新青年》杂志,令这两位年轻学生心潮澎湃,感触很多。
其中有一期杂志里有一篇北大教授李大钊所写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介绍 了俄国列宁领导的工人阶级推翻了沙皇统治的经验,而且抨击中国黑暗势力,抨击军阀统治政权,文章有理有据,看后令人振奋, 两位同学连称爽快。
在进步刊物的熏陶下,伍中豪的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思索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的发展之路。
高级中学毕业后,他拒绝父亲让他回县城教书的要求,毅然报考北平大学,想以更充实的知识,实施自己救国意愿。
1920年,伍中豪以优舁成绩考取北平大学,这年秋天,他只身来到北平大学哲学系读书。 .
北平的秋天,碧空万里,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不少外地学生一到学校,就结伴去故宫、颐和园等地参观,享受古城的人文环境。
但伍中豪却没有这样做,他一头扎迸学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去学习。
这里的图书浩如海洋,伍中豪就像一只鱼儿,在浩瀚的海洋中不断充实自己。
为了长时间读书,他自己设计了一只可以装几碗开水的玻璃杯随身携带,渴了,喝口开水,饿了,啃几口面包。
在星期天,伍中豪经常早晨七点进图书馆,直到晚上九点钟才出来,真有一种读书不要命的拼劲。
伍中豪绝不是一味机械地去啃课外书,他平时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也始终处于前茅。
当时哲学系教授李大钊、钱玄同都给他讲过课,这些老师不仅有深奥博学的知识,而且人品出众,志向远大,是学生们爱戴追逐的偶像。
当得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一秘密消息时,伍中豪激动不已。
因为他在图书馆里阅读过马克思的 《资本论》,明白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他也私下琢磨过,要改变中国落后腐朽的面貌,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党,去进行暴风骤雨般的改良是难以达到目的。而中国共产党,说不定就能担负这一神圣的历史责任,去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
当吋,北大校园内有不少先进分子,如瞿秋白、刘静仁、张国焘,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虽然他们的身份没有公开,但稍为思想进步的学生都知道他们, 愿意向他们靠拢。
伍中豪经常去找这些共产党人请教,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
1923年3月,在哲学系同学潘自力的介绍下,20岁的伍中豪 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大道。
北大毕业后,伍中豪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而选择了自己的家乡。
回到耒阳后,伍中豪立即投入火热的革命浪潮中, 他先后担任中共耒阳县委宜传部长、军事部长,领导农民运动, 发展党的组织。
1925年,由陈独秀、毛译东联署,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笫62 号通告,要求各地迅速选派党、团员前来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通知强调指出:此事事关重大,各地万勿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