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相关人员采访芦山县原县长王光槐(左)
2023年11月17日,为编撰芦山党史第三卷,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相关人员采访了91岁的芦山县原县长王光槐,揭开了尘封已久的20世纪80年代芦山县交通大会战的真实场景。
要想富,先修路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神州大地,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芦山县仍十分贫穷和落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分析芦山落后的状况后认为,制约芦山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交通。一是飞仙到芦山县城的公路仅4.5米宽,道路狭窄,变多坡多,交通极为不便。二是太平、大川到芦山县城只能从围塔转双石绕到县城,极为不便。三是大川到邛崃没有公路,只能从镇西山绕。于是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但是这口号提出来后遇到了不少阻力和困难。
为了解放思想,芦山县委、县政府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光槐带队,组织全县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到眉山、绵阳等一些地方学习修路致富的经验和做法,树立了全县党员干部“要想富、先修路”的信心和决心。但芦山财政非常穷,要修路,没有钱怎么办?这成为县委政府领导干部的一块“心病”。
要修路,先筹钱
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了帮助穷困山区解决落后的面貌,推出了以工代赈修建山区公路的政策,芦山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立即抓住时机,率先申报争取到500万元的项目,但这些项目不是直接给钱,因为省政府也没有现钱,只能给粮食、布匹和棉花的指标。让县上想办法卖了才能变成钱。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找来县粮食局、商业局和供销社做思想工作,立下“军令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销售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三个局立即组成精干的销售队伍,到成都四处跑销售。很快,他们联系到许多饭馆、制衣厂和棉花加工厂等企业取得订单后,又联系将货物取出送到企业,将货物变成500万的现金。
钱不够,靠群众
虽然当时500万元是一笔天文数的资金,但对修通三条路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怎么办?
县委政府决定先修芦山到县城的公路,县上成立了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率由各部门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下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立即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启动了公路加宽工作,干部们被分配到各路段,吃住在工地,一般群众背运土石,修建桥梁则由专业队施工,遇到拆房的,另指地点补助一点资金另修民房,遇到占地的,马上出通知,减免税费,一时间,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工程一展开,宝兴、芦山运送物资的车辆只能从飞仙到天县多功转思延,绕了不少路,一封封举报信向省上相关部门“飞去”,特别是宝兴的最多,说“芦山没钱、没能力还修路,把路弄得一团糟,物资运不上宝兴”。相关部门下来工地调查,被芦山的修路精神所打动,反而给了芦山不少支持,加快了芦山修路进程。
到1985年公路修通后,飞仙至芦山县城的省道境内共沿线农民义务投劳30万余个,20公里的地段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扩建,新建桥7座,改建桥梁5座,路基扩至12米宽。用同样的办法,芦山县修通了太平至宝盛的公路,同时,新修了快乐至小清水、太平至大河、双石西川至蚂蟥沟、宝盛场至中坝、中林乡至新民和林盘、双石峡口至岩下、龙门青龙场至河心等7条乡道,共计39.7公里。使全县有乡道增加到11条,长61.47公里。
种梧桐,引凤凰
芦山县交通大会战激发了全县群众修桥铺路的热情,1983年12月,芦山县由快乐、大川两乡民工参与,芦山县委、县政府建立指挥部,启动了快乐至南宝山公路的修建。
快南路正线自快乐起,沿大川河而下,再溯白石河而上,盘山越岭至邛崃县南宝山,与邛崃路接线,长13.47公里。工程难度极大,但芦山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带领群众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快南路宣战。
芦山县想修路、能修路的大会战精神引来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终于将该项目列入四川省第一批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公路项目49号工程,共投资625.64万元,投劳118万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完成土石方90.96万立方米,泥结碎石路面8.02万平方米,涵洞49道,桥梁7座(包括1986年峻工的全长180米,当时全省第一高桥的白石河大桥),于1988年建成路基宽6.5米的快南路,使富有森林、矿产资源的大川、快乐两乡与成都市的运输距离缩短到100余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