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襄城县的探访已是下午3点多钟。因急着要在天黑之前赶到100多公里外的兰考东坝头,我们只好匆匆辞别许昌、襄城的朋友,沿着兰南高速向东疾驰。
初冬的中原大地,一马平川,刚出土不久的麦苗粉嫩碧绿,让人顿感无限生机。沿途整齐划一的村舍和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庄稼人,恍惚间让笔者感觉好像是回到了老家。这种感觉会经常在笔者的出差途中出现,也许中国的平原农村都一样,那一闪而过的村庄和平坦的麦田,能够轻易地就会勾起你的乡愁。
经过2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6点半左右到达毛主席1952视察过的兰考东坝头。此时天已经大黑,兰考焦裕禄精神传承人、兰考县交通局局长朱恩鹏和兰考县文旅中心副主任侯永胜及兰考东坝头风景区的讲解员已经在寒风中等候多时。朱恩鹏局长专程把他曾经编著的《焦裕禄读本》人手一本赠送给采风团的成员们。
采风团的郑启立老师曾经担任过兰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他是焦裕禄精神宣传和推广的引领人,也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谋划人,在兰考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声望。虽然已离开兰考10多年,但是听说我们一行的到来,他的几位老朋友不辞辛苦来到高速路口等候,有位70多岁的老厂长等候2个多小时只为见上一面。“政声人去后”,这也许是最好的见证。
在兰考朋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毛主席视察黄河处。此时月朗星稀,晚风习习,脚下的黄河在黑暗中沉睡,影影绰绰中仍感烟波浩渺,夜访东坝头也别有一番情趣。
东坝头地处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正是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一段,是历史上决口最多的地段。1171年到1949年的700多年间,黄河兰考段决口泛滥达140多次,古道断堤遍布全境,形成上百个风口。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的安澜牵挂着毛主席的心。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乘专列从徐州到达兰封车站(即兰考车站)。1952年10月30日上午,毛主席在有关领导陪同下首先来到兰考许贡庄,在打谷场中和农民群众亲切交谈,仔细了解农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情况。随后,他便乘车前往东坝头,在杨庄下车登上大坝,来到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即东坝头察看。
他徒步登上黄河大堤,感叹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他还忧心忡忡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河水涨到天上去怎么办?在第九坝上,毛泽东详细察看了修坝工程和黄河形势。时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向他汇报了坝埽工程和黄河修防情况。在大坝上,毛主席对身边人员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在兰考县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亭,就是“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这座纪念亭是完全仿照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望江亭”的样式建造的。亭上正中东西两面镶汉白玉“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10个字,亭中立青石碑,碑的正面对着黄河大转弯。上面刻着毛主席手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做好”九个草书大字。碑的背面刻着兰考县委、县政府2007年8月迁建碑文。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再次乘专列来到兰考,视察黄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毛主席此次兰考之行,据说拟横渡黄河,经请示中央,以为黄河漩涡多,泥沙大,水下危险,劝主席不游为好,一代伟人留下了终生遗憾。
由于第二天行程已经确定,尽管兰考的朋友热情挽留,我们不得不连夜赶到开封用晚餐和住宿。同行的郭运敏老厅长、北京华夏研学的董事长李万里第二天要到郑州参加重要会议,但仍坚持调研采风到夜里七点多,然后连夜返回郑州。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令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