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的路活动之一(组图)
2023-11-20 14:08:40
作者:李建设、蒋苏宁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出发仪式。

在河南长葛县八七村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参观。

队员们在纪念馆听取讲解员的介绍。

队员们在向长葛县八七村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书法作品。

队员在向长葛县八七村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书法作品。

队员在向长葛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党福“书法作品。

队员在向长葛县八七村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锦绣制品毛主席诗词。

队员们在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前合影。

在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队员们在认真听讲解员的介绍时的情景。

队员们在向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毛主诗词书法作品。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留彦在向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党史资料、及改革征途涌现出来的赶潮人等书籍。

队员们在向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书法作品。

队员在向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赠送《党福》书法作品。

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的队伍来到兰考县毛主席视察黄河处,队员们在听取讲解员的介绍。

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的全体队员在毛主席视察兰考黄河纪念碑亭前留影。

队员在向兰考县赠送《党福》书法作品。

队员在向兰考县赠送锦绣制品《毛主席诗词》时的情景。

队员们在向兰考县赠送书法作品。

队员在向兰考县赠送书法作品。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11月17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党史专家和红色文化爱好者开展了重走毛主席当年视察河南的路活动。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在郑州市会展中心举行。十九大、二十大党代表、郑州圆方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薛荣同志作动员讲话,队员们身着统一的服装,高举着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的路旗帜踏上了征途。上午十点多,这支调研考察的队伍走进许昌长葛市八七村毛主席视察八七村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认真介绍,队员们了解到了当年毛主席来长葛县八七村时的历史:

    1958年8月2日,长葛降了暴雨,桥梁被冲毁,公路被冲断。8月6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宪章等人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明天“湖南省委一位主要领导”要来视察农业生产情况。第二天,天气很热。中午,毛泽东在时任中共长葛县委书记吕炳光、副书记王连安等人的陪同下,分乘两辆吉普车,准备到深翻土地的典型坡胡镇视察。但由于此前雨水冲毁了宗寨村(即后来的八七村)东边的土路,吉普车开不过去。王连安连忙下车,准备叫人修路。毛泽东阻止说:“不要去叫人了,咱们下车走过去。”于是,他们就下车,步行去附近的田地里视察。 

    12时许,毛泽东一行走在田间小道上。这条路,就是如今的视察路。他头戴草帽,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浅色裤子,身材伟岸,气度不凡。毛主席走到了宗寨村长势不错的玉米地里、谷子地里。首先吸引毛泽东驻足的,是一块麦茬玉米地。他看到地里沟垄整齐,没有一点儿杂草,风趣地说:“你们长葛无葛啊!”当时正值中午,骄阳似火,看到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上衣都被汗水湿透了,吕炳光就劝说他不要往前去了。可毛泽东说:“不要紧,再往里走走。”

    毛泽东向宗寨村(当时为“五四”农业社,后改为八七大队)党支部书记赵献章详细询问玉米地翻多深?分层施了多少肥?浇没浇透地水?犁耙几遍?啥时间下种?搞几次间苗?浇了几次水?计划产量多少斤,等等。赵献章一一作了回答。当赵献章汇报到玉米计划亩产两万斤时,毛泽东耐心细致地科学计算每亩棵数、每棵棒子数,每棒粒数、重量,启发人们把冲天的干劲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认真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听罢赵献章汇报和简要交谈之后,毛泽东接着问吕炳光同志今年全县玉米的单产,吕炳光回答说:“保证一千五百斤,争取两千斤。”毛泽东笑了笑继续往前走去。

    走出玉米地,接近宗寨村,毛泽东问道:“这是什么村?”王连安同志边答边用手指在地上写出“宗寨”二字请主席看,毛泽东问:“有多少户?”王连安回道:“二百多户,一个高级农业社。”又问赵献章:“生产队的规模大了好?小了好?”赵宪章答:“大了好。”毛泽东说:“适当大一点好。”

    在返程时,毛泽东再次听到吕炳光向他汇报全县玉米单产保证一千五百斤,争取两千斤时,毛泽东笑着问吕炳光:“能达到吗?”吕回答说:“一定达到!保证秋后到北京给毛泽东报喜。”毛泽东仍然笑着说:“拿到手,才算数”。

    长葛市区,南有八七路,北有视察路;西北部,有个社区叫八七社区,那里既有高高耸立的伟人毛泽东雕像,又有“毛主席视察纪念广场”,还有八七中学、八七小学,就连社区居委会的两栋办公楼也分别是“八”“七”造型……

    “这都是因为1958年8月7日,毛主席到我们这里进行了视察。几十年来,每年的8月7日都是俺这里的节日,周边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赶会、看戏、参观游览……”

    提起八七社区名称的来历:那是1958年8月7日,在一片茂盛的谷子地里,毛泽东轻轻地摸着谷穗儿仔细观察。新华社记者侯波发现毛泽东的这种神态,举起照相机按动了快门。“咔嚓”声惊动了毛泽东,他一边冲侯波打着手势,一边提醒说:“干吗光给我照相啊,去照群众嘛!” 后来,这张珍贵的照片广为流传,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和珍贵文献。事后,应许多村民要求,当地开始用多种形式纪念伟人的此次视察。1968年,宗寨村除了将村名更改为八七村外,还在毛泽东下汽车开始步行视察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毛泽东视察村”纪念坊;在村东头毛泽东视察的那块玉米试验田处修建了长葛市毛主席纪念馆;毛泽东视察走过的那条田间小路,后来也被修建成长葛县城宽阔的主干道,并被命名为视察路。1995年,八七村又出巨资在村中央矗立起一座3.5米高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从而形成了纪念坊、纪念馆、伟人像三位一体的毛主席视察景观。村里新建的中学、小学也被命名为八七中学、八七小学。2007年,已经和长葛市区融为一体的八七村成为长葛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 2009年,长葛市毛主席纪念馆被许昌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其又成为国家AA级旅游。

    离开长葛县这支队伍向许昌襄城县赶去,上午十一时,队员们来到当年毛主席视察襄城县时的烟田。村党支部李书记详细介绍了毛主席来到俺村,下到烟田,向农民了解烟叶种植长势情况。还称俺这里是烟草的王国。后来群众为了纪念毛主席,就在村头建起了纪念馆。由于房屋破旧,以及满足不了参观学习的需要,县里便在县城边新建了一座毛主席视察襄城县纪念馆。为了解这段历史,下午队员们走进县城新建的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了这段历史:

    1958年8月7日7时30分过后,毛主席乘坐的轿车在襄城县双庙乡(现颍阳镇)郝庄村西一块烟田旁徐徐停下。毛主席走下车后,对身边的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史向生,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专署专员王延太说:“这里的烟田很好,就在这里看看吧!”

    下车后,头戴草帽,上穿白衬衣,下着灰色制服裤,脚穿一双半旧皮鞋的毛泽东健步走向烟田。毛主席下车后健步向路边的烟田走去。这是一块12亩大的烟田,田头一块三角形木牌吸引了毛主席的目光。他手扶木牌端详着,上面用毛笔写着“襄城县双庙乡第十四农业合作社第二生产队试验田”,木牌背后标着每亩计划产量及措施。

    当时,跟随采访视察活动的河南日报记者宋海燕他形影不离地紧紧跟随在毛主席身边。他回忆:当毛主席从郝庄村的一块烟田里考察出来的时候,豆大的露珠把他的衣服几乎全部打湿了。由于露水过大,他的两只脚上也沾满泥巴。所有在场的人都为毛主席这种不辞辛苦的精神深深感动。赶紧举起照相机抢先几步,拍摄出这个十分感人的场面。就在这一刹那,毛主席指着身边一片丰收在望的谷子对宋海燕说:“不要光照我,应该照这儿。”

    接着,毛主席健步走进齐胸深的谷地里。他赶忙举起相机,连拍几张。这时,兴致极高的毛主席又打招呼,把陪他视察的吴芝圃和史向生也叫到自己身边,并且说:“咱们在这里照个相,叫北京人看看你们的庄稼。”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宋海燕马上举起相机,拍摄下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画面。后来,这张照片和报道毛主席视察的文章,同时发表在1958年8月13日的《河南日报》,及《新闻战线》扉页上。

    从郝庄出来,毛泽东又来到了另一个乡(十里铺乡)的烟田。这块烟田同样是烟株高大,叶片肥硕透黄。毛泽东向烟农询问了烟叶的品种及管理状况后,若有所思问:“你们的烟叶好,还是山东潍县的烟叶好,比较了没有?”当时,河南和山东是我国最大的两个产烟大省,山东的烟叶多出在潍县(潍坊),河南的烟叶以襄县最为有名。

    跟随在毛泽东身旁的许昌专区领导回答说:“人们都说这两个地方的烟叶好,不过我们没有做过比较。”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啊!”跟随者赶紧介绍:“现在全国12个省的考研会议在我们这里召开,他们都说这里的烟叶长得不错。”好像得到了答案,毛泽东终于满意地说:“在你们这里开会,你们的烟叶一定不错。”

    毛泽东健步登上田间的一处高梗,举目四望,只见烟田一块连着一块,一片比一片区茂盛,如同烟林,无边无际,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情景,触动了兴致勃勃的毛泽东的豪迈情怀,他不禁发出充满激情的由衷赞叹:“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短暂休息后,毛泽东指着不远处的两座烟叶炕房问:“那冒烟的高房子就是炕烟房吧?”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提出进炕房看看。在场的干部劝阻说:“炕房里温度太高,还是别进去了吧。”毛泽东没有听从建议。

    刚走近一座炕房(十里铺乡现茨沟乡三里沟村后粱庄),正在里面干活的烟叶“土专家”梁运祥听说毛主席来了,赶紧丢下手中工具,光着脊梁就朝外走,恰好与主席在门口相遇。他还没来得及洗两手的泥巴,毛主席已经伸过来手和他紧紧地握手了。这一幕,被眼明手快的摄影记者拍摄了下来。当梁运祥发现自己手上的泥巴粘到主席手上,顿时露出尴尬的神色,毛泽东却说:“没关系,没关系。”

    在梁运祥引领下,毛泽东来到另一个炕房跟前。里面的大火已经烧了三天三夜,炕房温度有60摄氏度。毛主席不顾陪同者的劝阻,进去认真地看了一番。

    走出炕房后,主席的脸上渗满了汗珠。他一边擦汗一边说:“应该让吸烟的人都来这里看一看”。

    一路视察,无所不问。时间过得飞快,不觉间将近中午12点时。根据日程安排,毛泽东要离开襄县了。

    就在他转身即将上车时,襄县三里沟乡副乡长周天顺、秘书赵福申抱着大西瓜一路小跑而来。他们将特意从二里外的地方采摘两个新瓜,想让主席解渴。周天顺紧跑几步,把手中的西瓜送到了毛泽东面前。毛泽东用手拍了拍,称赞道:“这瓜真大,谢谢,谢谢!”陪同人员接住西瓜放到了车上。毛泽东与周天顺、赵福申一一握手,并拿出卷烟让他们抽。

    赵福申接过烟,视若珍宝,没舍得吸。后来,他特地做了一个小匣子,把这支卷烟放在里面,精心珍藏。

    视察车队顺着襄县至禹县的公路行驶时,还在一个叫小张庄(襄城县十里铺镇)的村庄停了下来。此时,正在这里开会的乡、社干部和在田间劳动的社员群众听说毛主席来了,都欣喜若狂从四面八方涌来,不停欢呼:“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小张庄小学的师生得知毛主席来视察的消息,迅速用红纸扎成大红花,排着整齐的队伍向主席献花。献花的学生之一李深义手中还拿着一本初级小学算术课本。毛泽东从李深义手中接过书,翻了翻,亲切嘱咐道:“要好好学习!”接着,他转脸对省、地、县的干部说:“这些孩子大的有十来岁,小的不过六七岁,‘赶英超美’的事情,将来就靠他们了。”

    和主席接触的这一幕,自此刻在了李深义的脑海里。今年的他已经70多岁了,可他还保存着当年的那本算术课本,发黄,色旧,课本上歪歪斜斜写着“李深义”三个字。同时,为了永远铭记那一天,毛泽东视察走后一个星期,他的名字也由“李深义”改成了“李八七”。他现在成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在襄城县县城不远的三里沟村,有一棵枝叶繁茂的皂角树,树就在村子里的路边,周围垒砌了水泥池子,树下立着一块石刻碑,上面写着:毛泽东主席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视察襄城小憩处。毛主席视察完了附近的烟田后,准备离开,当天天气很热,毛主席看到这棵树,就提议大家在这里乘凉休息,村干部赶快提来开水,拿来板凳,毛主席和随行人员在这里坐了一会儿才走。以后,这棵树就被保护起来了,作为毛主席视察的纪念。

    毛主席视察对襄城县的影响很大。毛主席离开襄城县以后,原来的城关镇就改名为八七镇——因为毛主席是八月七日视察的,县上最好的一条路也改成了八七路——不过现在已经改为迎宾路。

    纪念馆讲解员说:襄城县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襄城烟田,每年“八、七”这一天,襄城都要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1968年,县里专门发出了《关于纪念“八七”的决定》,要求纪念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五年中庆,十年大庆,每年“八七”全县放假一天,并在毛主席视察过的郝庄、三里沟、小张庄三个地方各建一个纪念馆。

    在1988年三十年纪念日之际,襄城县在当年视察车队从县城东下许南公路的地方建了一座纪念坊,纪念坊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写有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耿彪的亲笔题词:“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县烟区纪念坊”。

    第二年,县里又投资60多万元对三里沟的纪念馆进行改造扩建——这就是如今襄城县最大的纪念馆了。改建后的纪念馆占地900多平方米。在馆后面看到了,毛主席视察过的机井上建了一座六角纪念亭。馆前立有一尊毛主席手拿草帽、视察烟田的全身铜塑像,再现了毛主席视察时的神采和形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襄城县曾6次被评为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被国家定为优质烟叶基地和出口基地,并将全国第一产烟大县的荣誉一直保持到了至今。几十年来,襄城烟叶一直为全国各大烟厂所青睐,成为各大烟厂高档烟不可替代的原料。

    在毛主席视察的鼓舞下,1960年,许昌烟区的烟叶产量一度占到了全省的百分之94.72,全国的百分之36.62。1964年,国家决定在此建立3万亩的高级烟原料基地。上世纪80年代,包括许昌、漯河、平顶山三市在内的豫中烟区的烟叶产量仍然占全省的半壁江山。1985年,许昌地区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地区。襄城县烟草局为该县的烟叶生产积极发挥了服务功能作用,为烟草王国之县襄城县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午结束了对襄城县的考察参观,便向豫东兰考县赶路。走进兰考县时,夜慕已降临。而早早在兰考黄河东坝头毛主席视察纪念地等候的该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侯永胜、县交通局朱恩鹏二位局长已等候考察队伍多时了。他们热情地领着大家边参观,边认真地介绍毛主席视察兰考的历史: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乘专列从徐州到达兰封车站(即兰考车站)。1952年10月30日上午,毛主席在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黄敬和河南省委书记张玺、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等人的陪同下首先来到许贡庄,在打谷场中和农民群众亲切交谈,仔细了解农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情况。随后,他便乘车前往东坝头,在杨庄下车登上大坝。这里就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即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他徒步登上黄河大堤,感叹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他还忧心忡忡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河水涨到天上去怎么办?

    在第九坝上,毛泽东详细察看了修坝工程和黄河形势。时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向他汇报了坝堤工程和黄河修防情况。“在大坝上,毛主席看到一个筑堤工人拿着2米长的竹签扎着疏松的地方,扎出了洞以后,用水泥灌在洞里。那个工人告诉毛主席,用这种灌浆的方式,让水泥遇水凝结后,河水没有空隙可流,就不容易决口了。毛主席听后连连说这个办法不错”。

    当年的河南省河务局局长袁隆是参与在兰考接待毛主席的人员,他在兰考的东坝头大坝上,指着前面的小路说:“毛主席当年就是从那儿上到坝上的。”又跺跺脚说:“毛主席当年就是站在这儿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主席就是在这儿,指着西面的坝问:那边就是铜牙城的旧址吧?我们立即回答是,毛主席一伸手说,那我们面前的这一片地方,就是当年黄河决口的铜瓦厢了。”毛主席说的铜瓦厢,就是清咸丰五年黄河大决口,让黄河水从此往北奔流的地方。这一改道,留下了大量沙地,大片盐碱地,高低不平的沟叉水洼,春天风沙满天,地里的麦苗都被连根拔起,夏天大旱大涝交替,正在梦中的庄稼人,常常被洪水冲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两个“大骂”了毛主席的人,后果怎么样!
·下一篇:无
·1951年毛主席找刘亚楼谈话,刘一句话让主席破防:不许你再胡说!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五场:毛主席红色管理永放光芒(组图)
·红色头条-李慎明:毛主席为什么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红色头条-毛远新:毛主席谈科学技术(组图)
·红色头条: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五场:毛主席红色管理永放光芒(
·面对重重困难,梦中见到领袖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哺育 吕玉兰茁壮成长》系列篇之三
·面对重重困难,梦中见到领袖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哺育 吕玉兰茁壮成长》系列篇之三
·面对领袖接见,认真落实毛主席教诲——《毛泽东思想哺育 吕玉兰茁壮成长》系列篇之四(
·面对领袖接见,认真落实毛主席教诲——《毛泽东思想哺育 吕玉兰茁壮成长》系列篇之四(
·两个“大骂”了毛主席的人,后果怎么样!
毛主席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主席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