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活动的考察队伍在开封黄河柳园口毛主席视察黄河处。
考察队伍在新乡小冀镇王屯村毛主席视察过的棉田纪念馆前。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张贵林(右二)秘书长王留彦(左一)鼓励考察队伍全体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祝大家开展好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考察队伍在新乡大桥悦时代广场展示阵容。
重走当年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考察队员们来到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在毛主席雕像前鞠躬怀念。
全体队员们在人民胜利渠渠首毛主席休息室前留念。
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活动的队员们登上邙山毛主席铜塑像前合影留念。
第二天,即11月18日。在开封市吃过早饭后,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重走毛主席视察河南之路”活动的队伍在秘书长王留彦的带领下,前往当年毛主席视察开封黄河柳园口处考察。大约过了半小时左右,考察的队伍就来到了开封市地势最高处的毛主席视察开封黄河柳园口纪念地。这里仅有两块大石头,竖起的那块石头上刻着金黄色的字“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处”,而另一块横着的石头上刻着“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大家考察环视了周围的环境,纷纷在这两块有纪念意义的大石头前拍照留存资料。通过查阅史料记载: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乘专列是由兰考来到开封,下午3时许,毛泽东又来到开封柳园口视察了著名的黄河“悬河“,并详细地向治黄负责人询问黄河河情和治黄知识。下午5时许,毛泽东在开封市看了古老的铁塔,登上巍峨的龙亭,俯瞰了开封古城全貌。夜晚住在开封城南红洋楼(时为河南省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小楼上。31日清晨离开开封,前往郑州。就在专列即将出发的时候,毛泽东向前来送行的河南省委、黄委会负责人交待:“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回忆毛泽东到开封黄河柳园口视察是这样叙述的:
30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在开封车站下车,就换乘汽车驰往柳园口。北门外高与城齐的沙丘,是黄河淹没过这个古老城市的标致,汽车在沙路上前进,过了护城堤,远远地看见由西向东北蜿蜒千里的大堤,不多时汽车就开到大堤跟前,由堤脚爬到了堤顶。
毛主席从汽车里走出来,在两行柳林夹着的地面上,大步踏着如茵的绿草,向西走着,毛主席弯腰拔了一根草问:“这是什么草?”一位同志回答说:“这叫葛巴草,群众特在堤上种这种草护堤,群众说它的好处是‘堤上种上葛巴草,不怕雨冲浪来扫’。”毛主席笑着说:“喂牲口也是好东西。”毛主席站在大堤上看到大堤北边的黄河在地面上奔流,大堤南边的村庄、树木、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高大的杨树梢,还比大堤低。毛主席问:“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河面比开封城里高不高?”吴芝圃同志回答说:“这叫柳园口,斜对岸是陈桥,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现在这是渡口。”我接着说:“这里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时更高。”毛主席说:“这就是悬河啊。”
说完话,毛主席下了大堤向河边走,沿着河边折向东方,抓了一把泥沙细细地看,问:“这是什么地方来的?”我回答说:“都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冲刷下来的。”又问:“有多少?”我回答说:“据陕县水文站测验,平均一年就通过该地携带到下游13.8亿万吨,由于大量泥沙的淤淀,造成黄河的不断改道和泛滥。”
谈着话继续向东走,一只很大的摆渡船停在那里。毛主席登上了这只木船,问道:“这船如何使用,需要多少人驾驶?”我们回答:“横渡过河用。使用艄锚和橹,二三十人驾驶着才行。”又问道:“能否装机器?”我回答:“能”。下了船看到船工们正在那里修理船,毛主席又问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工人们都笑着一一地回答了。 回到城里,看了北宋时建筑的铁塔,又转到龙亭,毛主席在这里瞭望了这座古城。回到了住地时,西方已露出了暮色。虽然从早晨到现在已经活动了十一二个小时,可是主席的精神仍然十分饱满。毛主席笑着说:“这还该怎么办?”我们一齐回答说:“该请主席休息休息了”。次日早上,毛泽东离开开封,前往郑州。此时,河南省省会在开封。大家对开封柳园口毛主席视察纪念地考察后,集结队伍向新乡挺进。
下午,走进新乡县小冀镇王屯村,考察了当年毛泽东视察过的棉田纪念馆。经了解当时的棉田就是现在的纪念馆座落的地方。据史料记载:
1958年8月6日下午3时30分,毛主席离开引黄人民胜利渠首,前往新乡七里营视察途中经过小冀镇王屯村东察看棉花长势和产量收成情况,并与村民王正林、高志清亲切交谈。当地人民群众为纪念这个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在棉田建成了该纪念馆。该纪念馆,坐西朝东,面阔三间9·5米、进深二间7·4米。墙体用蓝砖砌成,正门上方呈半圆形拱券,窗为长方形木窗。屋顶为平顶,用炉渣、水泥、白灰混合捶制而成,屋顶四周砌女儿墙并刻有图案,女儿墙正中刻有“毛主席视察田”六个大字,左侧刻“伟大领袖心中的红太阳”,右侧刻“一九五八年八月六日”。女儿墙正面两端刻有词句,左为“四海翻腾云水怒”,右为“五州震荡风雷激”。该建筑为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也为考证历史提供了佐证依据。2011年7月6日,被新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新乡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纪念馆大门紧锁着,大家没能进去感怀。仅仅围绕着纪念馆的外围进行了观瞻。随即,队伍向新乡引黄人民胜利渠首赶去。
来到焦作市武陟县引黄人民胜利渠首已是下午四点钟左右,大家先后参观了毛主席当年视察人民胜利渠首休息过的地方、渠首闸门、纪念馆等。在毛主席休息过的地方,同志们面对毛主席雕像三鞠躬,表达了对主席的怀念和祭奠。这里至今还保存着毛主席睡过的简易铺板床、坐过的椅、摇过的启闭机等。还保着五十年代初前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的办公桌椅等用具。并详细了解了这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就是当时治理黄河的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今河南新乡的人民胜利渠),于1951年3月开工,1952年第一期工程竣工。这是黄河下游变为利河的开端,是新中国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灌溉工程。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离开邙山,北渡黄河,到达黄河北岸后,毛泽东来到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渠首闸,向陪同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赵明甫详细询问了工程建设情况和灌溉效果。当听到赵明甫汇报说人民胜利渠能引黄40个流量,灌溉40多万亩,发展可达70多万亩时,毛泽东很高兴并说:是否下游各县都搞上一个闸?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作为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它南临黄河、北界卫河,渠首闸位于黄河北岸、京广铁路大桥以西1500米处的秦厂大坝,它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
人民胜利渠开灌之后,通过向卫河输水,自南向北贯通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下游灌区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成,开灌70年,人民胜利渠为灌区粮食丰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真正成为了一条“幸福渠”。
毛泽东临时决定,到黄渠去看一看。毛泽东率一行人到了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听完管理人员的汇报和介绍。毛泽东问了许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毛泽东带商量的口气对管理人员说:把闸门打开,看一看进水可以吗?陪同人员告诉毛泽东,现在这里还没有通电,开闸都是人摇。毛泽东提议:那我们一起去摇开大闸好吗?说完,毛泽东脱去大衣,和大家一起摇引黄灌溉大闸。闸被毛泽东等人摇开了,黄河水流进水渠。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坐下来,点燃一支烟,边吸烟边看着流进水渠的黄河水,说:沿黄河一线,如果每个县都能建一座引黄河水的大闸就好了。在回列车的路上,他又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毛泽东上了专列,向北驶去。在专列上,毛泽东说: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改变了过去黄河下游只决口遭灾、不受益的情况,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
人民胜利渠是1950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引黄灌溉工程计划书》呈水利部转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亲批的工程。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武陟县嘉应观建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处,负责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英及苏联专家布可夫在此指导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实施。耿起昌为引黄济卫指挥部指挥长,韩培诚为副政委负责施工。新中国水利专家张光斗院士亲自参与了渠首闸的设计。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举行了放水典礼。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是当时专门为前苏联水利专家和我国水利专家修建人民胜利渠准备的办公室。房屋呈U字型,中欧合璧式建筑,古朴典雅。1952年4月人民胜利渠放水后这里成为渠首管理段办公室,10月31日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时,在这里用茶、休息、听取汇报。
人民胜利渠展览馆建于2011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60周年暨人民胜利渠开灌60周年而建,馆内展示了人民胜利渠的辉煌历史。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已成为灌溉、改土、补源、发电、向城市供水的多功能综合水利工程,并带动河南、山东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据统计,截至目前,人民胜利渠共引水225亿立方米,社会经济效益达247亿元。灌区内每公顷土地年均粮食和棉花产量达到14250千克、1125千克,分别为开灌前的10.7倍和5倍,使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结束了对人民胜利渠渠首的考察后,迅速集结队伍向毛主席视察地郑州市邙山开拔。当来到邙山脚下,黄河文化公园的领导及讲解员,已在此等候多时了。大家跟随着讲解员边走,边听着介绍,不知不觉地登上了荥阳广武小顶山毛主席视察地。这里安放着毛主席视察黄河历史原貌的坐姿铜塑像,高3.8米,重4吨。据悉,该铜像是国内唯一一座安放在原址真实再现毛主席视察黄河历史原貌的坐姿塑像。
站在这里向北眺望,东西走向的黄河、分别坐落在黄河上的新、旧大桥,尽收眼底。通过讲解员和史料的介绍,了解到了当年毛主席视察邙山黄河的历史。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荥阳广武山之小顶山,视察黄河。陪同的领导人有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黄敬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等人。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看来南水北调的提出,早在五十年初毛主席就提到了。
这里附近另有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毛主席、周总理视察黄河大桥纪念碑,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馆和主席喝农家水纪念地,古荥镇黄河桥村黄门村(毛泽东大传中说是在黄门村生产队长刘宗贤家喝水,刘宗贤的爱人李万玲,村妇女主任)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郑州荥阳邙山岭考察黄河,他走进了一户农民家里。这户农民是一对老夫妻,老大爷出去赶集了,只有老大娘在家里。当毛主席进去的时候,老大娘娘还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以前只在宣传画里见过毛主席,这次见到毛主席真人,一下子就愣在了那里,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毛主席笑着跟他打招呼,老大娘这才回过神儿来,赶紧招呼大家到屋里坐。老大娘有点儿不知所措,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想起来要给客人倒点水喝。老大娘拿着家里的大碗,倒了满满一碗水,给毛主席端了过去,毛主席很自然的接了过来,放在了桌子上。这时,毛主席的卫士李家骥走了上去,拿出了自己带的暖瓶,要换掉老大娘的那碗水。当时刚刚建国不久,在各地还潜藏着不少特务分子,因此,周总理特意给卫士们下过命令,在毛主席外出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毛主席的安全,不要轻易吃喝外面的东西,一是防止特务分子下毒,二是外面的东西可能不卫生,对身体不好,所以李家骥在出发前就特地给毛主席带了一暖瓶热水。看到老大娘端了水后,就准备把水倒掉,换上自己带的水。可是毛主席却拦住了李家骥,赶紧随手就端起了老大娘的水喝了起来。事后毛主席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毛主席一贯的作风,平易近人,时刻都跟老百姓站在一起。确实,毛主席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搞特殊。出门时很少带警卫员,更不喜欢前呼后拥。在他看来,一个干部只有融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而如果脱离了群众,连群众的一碗水都不敢喝,那必定会遭到群众的唾弃。所以,即使是一碗水,也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寒了老百姓的心。
在离开老大娘家后,毛主席知道李家骥也是按照规定办事,因此也没有批评他,只是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在延安,在西柏坡,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农村,和当地的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吃一口锅里的饭,喝一口井里的水,甚至有时还会睡在一个炕上。如今新中国成立了,我们摇身一变都成了大官,难道连群众的水都不能喝了,如果都这样做,让老百姓寒了心,还会真心实意的拥护我们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