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2005年9月12日首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不仅再现了那段抗战历史,而且还原了一批以李云龙为代表的抗日英豪,更将抗战精神谱系之一的“亮剑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什么是“亮剑精神”?从狭义方面看:所谓“亮剑精神”,是军人这一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精神,是指在与对手交锋时,在面对困境与挫折时,能勇敢的面对,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困难千千万万,都要有敢于亮剑的勇气和自信。即使是手中无剑,心中也要有必胜的信念。正如李云龙在剧中所讲的,“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当然不能退缩,明知是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不畏强敌而倒在对手的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从广义方面讲:“亮剑精神”不仅仅是军人的精神特质,也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身上。它不仅指面临困境和挫折时所体现出的敢于“亮剑”的勇气,还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它是在敌我双方作战或对抗时,表现出的一种思想、情感、意志、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和升华,主要包括敢于“亮剑”的勇气、顽强的对抗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动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等。这里的敌我双方也不再局限在实际的战场,而是扩展到现实的竞争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总之,“亮剑精神”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剑客精神,是英雄气质,是传统性格,是团队意识,是部队灵魂,是勇敢,是牺牲,是无私,是拼搏。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求相呼应,“亮剑精神”可谓:“敢想、敢干、敢赢+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亮剑”“在抗疫斗争中要敢于亮剑”。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常讲要亮剑,这不仅需要有亮剑的勇气,更需要有亮剑的本事和克敌制胜的能力。”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又强调: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年轻干部要发扬“亮剑精神”,就是要:亮“理想信念”之剑,厚植人民情怀;亮“廉洁自律”之剑,捍卫人民利益;亮“担当作为”之剑,争做人民公仆。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弘扬“亮剑精神”、研究亮剑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亮剑》这部红色经典作品里听得最多,也是最让人深受震撼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弘扬“亮剑精神”、研究亮剑文化,我们党需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地方需要,单位需要,家庭需要,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如果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以敢闯、敢拼、敢干、敢创、敢赢为核心的“亮剑精神”,就没有站起来的新中国,就没有富起来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就没有强起来的新时代。2019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指出:必须清醒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同志忽视政治、淡化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四个意识”不强,有的将党的领导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对错误言行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斗争精神,有的依然我行我素、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仍然奉行潜规则、把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党内,等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常抓不懈。同时强调“要增强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防止和克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亮剑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应该具有的军魂,更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应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在抗战时期,以这样一种不屈的精神赶走了侵略者;在解放战争时期,以这样一种精神赢得了全中国的解放;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更要有这样一种“亮剑精神”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空前的中国复兴大业。新时代的中国,就如以柄利剑,在发展和崛起的道路上,剑风所指,所向披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