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起,全国铁路调图,增加了许多高铁,如:南京到淮北首通高铁最快2小时;南京到成都(经秦岭)最快只要9小时42分钟。(《现代快报》12月26日)
高铁的不断增加,表明我国高铁发展的迅猛,有效提高了人们的出行舒适度和时间效率。但是在我们的出行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铁路或者城市思考。
一是高铁站离城过远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已经讲过,从邯郸到邢台,如果乘普铁1个多小时就到了,而坐高铁几十分钟,进城出城却要一个小时,高铁站过远抵销了高铁效应。这与铁路线路决策和各个城市的博奕有关。车站靠近城市,各种设施齐备,交通更为发达,减少群众出行的折腾,所在高铁站应尽量与原普铁站合为一站或更加靠近城市。象西部的柳园,一个小镇还搞两个火车站,没有公交,打车要二三十元;象高台县的高台南站(高铁)竟然在原站的西北方还成直角相距4公里,很不方便。
二是科学改革和创新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些动车设置了纵向动卧,而且也被吹得多好多好。其实,不坐不知道,一坐吓一跳,这样的创新仅仅从铺位上增加,却让乘客的舒适感和空间感消失,看来这样的动卧还是少一点尝试好,确实不行还是不要再全面推广这种车,其实设计思路就是多装人多赚钱,其他没有什么好处。要不是经历了一次,根本没想到这样。那天我乘上的纵向动卧是倒行的,本身就不太舒服。夜里两点半就惊醒了,因为灯亮着,再也没有睡得着,直到五六点才又睡着,我乘坐过好多软硬卧,还是头一次享受创新反而痛苦。主要问题在哪里呢?一是纵向动卧竟然不熄灯?醒后,我以为本车厢没熄灯,想去提醒乘务员熄灯,结果去上厕所后发现整列车都没有熄灯,开着灯睡觉,这对许多人就是伤害。二是动向纵卧一半倒行的?由于不像动车椅子可以转动,纵向动卧是固定的,必然是一半与行车方向一致,一半是倒着的,坐或躺着就感到不舒服。三是拉帘式小空间太压抑?无论硬卧还是软卧,空间都比现在小空间大,现在的小空间是一种窝居式的,十分压抑。四是交融性安全感找不到?过去就算软卧里也有2-4个人,大家既能互相交流,也多少相互照应,现在只能装哑巴了,跟谁说话都不合适,形成自私封而不闭的的环境,让人憋屈。同样,由于通透性强,乘客必须增加警觉感,基本上跟硬卧差不多了,自带的东西自己看管,不象软卧还有个门,安全性私密性强得多。而且根本没有隔音,特别走道上或者别人有一点声音干扰,一块布能挡得住声音?何况还有打呼、翻身和说梦话的,等于大家住在一个大通铺里,更不要谈温度调节和感受了。五是性价比舒适度没有了?现在看来,舒适度无法与横向软卧相比,甚至与硬卧都难比。硬卧还能从上铺到下铺动一动坐一坐,也可以到过道边上的机动凳子上坐一坐,调节调节活动活动,纵向动卧除了自己的床,其他没有地方可坐。只有自己的小天地,非常压抑。性价比也不高,比软卧便宜不了多少钱,更没有小电视之类。
十九大报告中把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说得很清楚,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我想铁路部门应该好好学习深刻领会,不要只在钱上算计和动脑筋,铁路部门的领导们也坐坐这种车,也进进车头,才能知道百姓的疾苦,才能真的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牢牢扎根。当然我们也要举一反三,知错就改,把过去的一些错误的决策调整过来,为实现中国梦敢于担当和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