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练红宁作客中国军网。
9月11日,陈松江与中国军网王玉、郭靳一起。练红宁摄影
9月11日,练红宁聆听陈松江讲述前辈的故事。王玉摄影
陈金钰将军礼服标准像。陈松江提供
陈金钰将军用伤残的手写下的书法《长征》。练红宁摄影
图为2016年9月11日,练红宁应中国军网邀请在北京走访老红军、原北京军区副参谋长陈金钰家,图为练红宁与陈金钰将军夫人张焰及长女陈松江一起。身后的画为张焰创作。王玉摄影
9月10日-11日,应解放军报社中国军网的邀请,作为嘉宾赴京参加走进红军家庭聆听将军后代讲述前辈故事的活动。我和中国军网的王玉、郭靳一同走访了老红军陈金钰将军长女陈松江。陈松江非常健谈,讲起她父亲的故事真是滔滔不绝。
走进北京西城平安里附近的一座三进四合院里,犹如进入都市里难得的农园林院,绿色的爬墙虎遮蔽了假山和院墙,高高的架子上挂满南瓜和葡萄,竹林间盆花、草木、菜蔬等绿色植物相映。陈松江介绍说,父亲离休后,八十高龄仍坚持天天读书看报看文件,了解时政要闻;坚持游泳、钓鱼、下棋、养花等,直至九十高龄。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让人心情十分舒畅。
长征前后五次负伤 练成左手写字
我们的交流从一幅“长征”字画说起。陈松江从画盒里拿出一幅父亲的书法作品,上面有“长征”两个字,是陈金钰将军的墨宝。它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是陈将军用伤残的右手写下来的。原来陈金钰将军在长征时期身负重伤,右手致残,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后又练成了左右手都能写毛笔字。
陈金钰将军能征善战,称四野猛将、曾卫戍京沈。陈老长征前后,曾五次在战斗中负伤:第一次是1930年10月在攻打河口镇时,被敌一炮弹片炸伤颈部;第二次是1932年在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七里坪保卫战中,敌人子弹击中了他的枪管,弹片炸伤了他的前额。弹片终身未取出,经常疼痛;第三次是1933年在四川与地主反动武装的战斗中,被子弹从右眼下部击穿面部肌肉;第四次是1934年8月在奇袭青龙观战斗中,陈金钰作为营长率部追击敌人时,被敌手榴弹片炸伤右腿;第五次是1935年5月长征途中在攻打茂县时,右上臂重伤粉碎性骨折致残,这是最重的一次。
1934年8月9日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反敌六路围攻的万源保卫战的青龙观战斗中,时任红31军274团2营营长年方20的陈金钰,率全营奇袭青龙观要隘。在攀登悬崖峭壁时,他急中生智用红缨枪插入峭壁的石缝里作抓手,并令相继上传红缨枪,以此逐步攀登,出奇不意地爬上了山头,并且及时制止了一个战士意欲投弹险些暴露目标的行动。通过抓到的“舌头”,很快就摸清了青龙观要隘敌军旅指挥部的兵力部署。陈金钰机智果断,率部迅速占领了青龙观制高点的有利地形。黎明时分,战斗打响,二营与数倍与我之敌殊死决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为全军反围攻打开了突破口。为此,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全营夜袭“奇功”的奖励称号,为274团颁发了“夜袭常胜军”奖旗。从此“夜老虎营”在全军传为佳话。
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入川,向川陕甘发展革命根据地,实现一、四两个方面军胜利会师。奉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从四川北部广元等地出发,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向西挺进。离开了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长征途中,5月在攻打茂县的战斗中,时任营长的陈金钰率部冲锋在前,在竹林茂密的山地追击敌人时不幸右臂中弹负了重伤,鲜血顺着手臂直往下流,整个手臂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他是被背下山的。一路上手臂顺势摇摆,能够清晰地听到手臂骨之间相互碰撞而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伤痛令他身体疲惫,一连十几天吃不下饭,走不了路。这是陈金钰第五次负伤,也是最重的一次。途中,开始同志们抬着他走,好一点后他自己也走几步,但非常艰难,坚持随部队进入了茫茫大草地。
红军过草地时,缺衣无药绝粮。夜间宿营在湿地,指战员们只能背靠背坐着取暖睡觉;遇上大雨或下雪天,彻夜难眠。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红军患了疟疾、感冒、肠胃病等。因无药治疗,病情越来越严重。陈金钰负伤后,只能用盐水冲洗伤口。虽然伤口表面封口了,但还有碎骨在里面。过了几天,伤口突然鼓起,疼痛难忍,一根指头粗五公分见长的断骨突现出尖来,他就用手拽出来。后来连盐都没有了。伤口溃烂,为保全性命,陈金钰将刀子在火上烧后,强忍疼痛让卫生员用刀清除伤口腐肉,用纱布条穿通伤口,让卫生员帮助来回抽拉以进一步清除腐肉碎骨。然后用沙布包扎好并把手缠起来挎在脖子上。伤好后,他的右手五指不能伸直而致残(后评为二等乙级革命残废荣誉军人)。从那以后,他吃饭、写字都改用左手。数年后,才勉强能用右手写字。虽然,陈金钰的伤情很重并患了重病,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与大部队同行并指挥作战,经受住了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继续艰难的长征。
一根写有“长征记”的半截牛皮带
陈松江时常聆听父亲讲长征的故事,长征途中,红军缺衣少粮无药。衣服破了长袖改短袖,短袖改坎肩、长裤改短裤,干部战士自己缝补衣服。过草地时找不到打草鞋的麻和稻草,只好把破皮子割下来,钉上四个带子绑在脚上。皮子单层且潮湿,用水打湿后穿在脚上,走起路来脚板很滑。鞋走坏了,就索性打赤脚走路。长征路上,常常因无粮断炊,忍饥挨饿,艰难跋涉。红军部队分批分路前进,第一批和第二批通过时,还能挖到一些野菜野物吃。第三批就只能吃前两批剩下的东西,如将牛、羊内脏等勉强用水洗洗吃。第四批就没东西可吃了,连做饭取暖烧火的牲口粪都烧光了。有人因营养不良而浮肿,有人患了夜盲症,眼睛看不见路,有的同志走水草地时陷进去牺牲了。红军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艰难跋涉,虽然如此,但大家都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陈松江说,牛皮带的故事父亲曾提起过。1934年万源保卫战时,父亲任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2营营长,皮带主人是2营战士张国才(周广才),当时14岁。1935年11月父亲因负重伤,任93师特务营政委。1936年7月初,红四方面军第三次穿越草地北上。再次经历了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最大威胁饥饿。进入草地不久部队断粮,无处补给,只好挖野菜、嚼草根、吃树皮等。有的因误食毒菜、毒草中毒身亡。后来,连野菜找不着了,有的把枪带和鞋皮条都吃光了,只能解下皮带煮着吃。当张国才(周广才)班里六位战友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他说:“该吃你的了。”而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张国才(周广才)舍不得,但为了救全班战友,只得将牛皮带贡献。看着皮带丝汤,他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的第一个眼前面吃完后,他想到: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提议大家忍饥挨饿,把全班最后一根皮带保存下来,带着它去见党中央、毛主席。指战员们就这样怀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战胜了艰难困苦,取得了第二次北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条吃剩的半截牛皮带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全班只有他胜利到达延安。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三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张国才(周广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牛皮带捐赠给国家,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6年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第13集团军军史馆时,在这体现忠贞信仰、红军过草地时保留下来的半截牛皮带前驻足,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他叮嘱大家发掘好、运用好部队中的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红军革命信念坚定,个个都是钢铁汉。长征途中,红军面对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地战斗,官兵团结一致,一次次战胜敌人,历经了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终于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长征。
陈松江介绍说,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父亲陈金钰将军用战伤致残的右手题词“红军长征,精神永存”,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